錦緞背心疊穿帽衫,刺繡外套搭配牛仔褲,白色T恤下是颯爽的馬面裙……這個春夏,無論是出遊、逛街甚至上班,常常可見穿著盤扣、斜襟、立領等中式元素服飾的年輕人。新中式已成為新一代服飾穿搭的流行密碼。
所謂新中式,目前並無明確定義,可以理解為“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當下審美潮流相結合的服裝”,主打一個典雅而不厚重,獨特又不浮誇。
站在這波國潮風口,浙江一些傳統服飾産業重鎮頻頻出圈:從窗簾布、墻布起家的海寧許村,生産的新中式布料佔全國比重約30%;全國三分之一的新中式布料,都在紹興柯橋的中國輕紡城集散交易;臨海涌泉的旗袍,撐起了蘇州旗袍城60%以上的商鋪……
走進浙江小鎮,我們看到了新中式的春天。
一個跨越十年的答案
2013年,大洋彼岸,23歲的海寧留學生王超在美國迎來了自己的畢業典禮。按學校傳統,學生可以穿著自己國家的特色服飾參加典禮,但翻遍了華人商鋪和電商平臺,王超最終只找到了舞臺上穿的古裝戲服。“老外覺得很有意思,照片還上了校刊。”但這番大海撈針讓他發現,漢服愛好者這一小眾群體的需求遠沒有被滿足。回國後,王超接班了父輩的家紡企業,國風布料成了他研發的新方向。
2014年,涌泉鎮,繼承了母親的縫紉機,80後旗袍設計師尹曉波想做點不一樣的。看完一場時裝秀,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重新設計、打板。高領改低、裙長截短,小小的改動讓傳統旗袍有了現代時裝的靈動,“看著精神多了。”改良旗袍的路,邁出了第一步。
2021年,嵊州,施秀華和親戚合辦的領帶廠面臨倒閉,傳統賽道在緊縮,這些年她總覺得自己沒怎麼趕上行業風口。表弟建議:年輕人的想法變了,不如做做“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馬面裙布料。重啟織機,施秀華帶著妍錦紡織這個新品牌來到柯橋,在中國輕紡城租下了鋪面。
一點苗頭,一步探索,在“新中式”的説法還未流行時,先行的人內心都藏著一個問號:做改良版的中國傳統服裝生意,有未來嗎?
時間回到當下,在織機的“噠噠”聲中,答案逐漸明晰。
和眾多海寧許村鎮的紡織企業主一樣,每天清晨,王超幾乎都在催訂單的微信和電話聲中醒來,最忙時,手機通話的間隔不超過兩分鐘。他所在的海寧天龍布業有限責任公司,60台提花劍桿機24小時運轉,每天能産6000米提花布料。從最初轉型時,國風布料生産佔比只有5%,到眼下升至80%成為主營業務,天龍的訂單已經排到了7月。
一年前,許村這個家紡小鎮還是以生産窗簾布、沙發佈和墻布為主。如今,眾多傳統家紡企業隨風而上,全鎮100多家紡織企業投身新中式服裝布料生産,日産布料20萬餘米,可製成近7000條馬面裙。
50多公里外,紹興柯橋的中國輕紡城,這個被公認為全球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多的紡織品集散中心,正為全國約30%的新中式成衣製作提供布料。施秀華在這裡見證了行業風口,去年下半年開始,顧客下單的速度遠高於生産速度,平均每隔5分鐘就有客商拿著巴掌大的布料進店詢貨。“每款都是暢銷款,只要是提花布料都搶著要。”她的店舖位於聯合市場A區,近兩年這裡自發聚集了上百家新中式布料商鋪,市場特意設置了“漢服布料、提花專區”標誌牌,為到府的客商指路。
復古倒大袖改良版旗袍、俏皮時裝款少女風旗袍、蕾絲薄紗的春夏新款旗袍……如今,尹曉波的改良旗袍進化出了多種樣式。今年3月,涌泉鎮旗袍美學文化市集熱鬧開市,近百家旗袍商家趕回涌泉老家,帶著新品、爆款“趕集”。“以前我們工廠一齣貨,就往蘇州、杭州的專業市場跑。”臨海市西姿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群感嘆,國風真的火了,沒想到第一次在家門口推新品,半天就賣出兩萬多元。
抓住風口,乘風而上,這些浙江小鎮的出圈並非偶然。從10年前的探路,到更早奠定的産業基礎,有資源、有想法、敢投入,成為小鎮快速搶抓機遇的關鍵。
“杭州臨平、紹興嵊州、海寧許村等是服裝製造的重要基地,一些紡織廠、領帶廠等相繼向服裝産業轉型,再加上柯橋這個服裝貿易集散地,已初步串聯起了一條國潮産業鏈。”海寧家紡協會會長曹咬強説,以許村為例,當地有著40餘年的産業發展史,掌握了織造核心技術和物流網路體系,馬面裙正是原有家紡産業的延伸。
新中式風刮過後,帶火的不只是服飾成衣,也讓更多上下游産業迎來春天。涌泉鎮隔壁的沿江鎮是手工盤扣之鄉,今年當地共富工坊的盤扣訂單量翻了2倍,琵琶扣、燕尾扣等供不應求,工坊在固定的20位工人基礎上,還吸納了附近村莊近300名手工匠人;今年1至2月,“中國紐扣之都”永嘉縣橋頭鎮生産的盤珠扣訂單量接近3億顆;每天都有新型提花機進場,浙江奇匯電子提花機公司是許村的主要供應商之一,近兩月他們共接到了400台訂單,已有300台陸續進場。“我們全省的客戶估計還有近5000台的需求量,綜合其他供應商這一數字會更大。”企業銷售經理來誠告訴記者。
“新”字背後
尹曉波記憶中,新中式的逐漸盛行經歷了多次風口。北京奧運會的次年,他發現上海街頭雨後春筍般開出了不少旗袍店,這勢頭以前從未見過。彼時,尹曉波設計的旗袍多出口海外,這一轉變讓他重新將目光投回國內市場;近年來,在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等國際性賽事裏頻繁亮相的中式服裝、中式元素,抓住了國內外觀眾的眼球,也讓中國設計、中國品牌走入大眾視野。
某種程度上,新中式的“新”,是理念的新。“新中式的流行,與我們的文化認同感提升緊密相連,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創新,是當代年輕人文化自信的表現。”曹咬強説,曾經中國消費者多以進口布料、進口品牌為追求,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實力增強,更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生活方式、審美視角和消費觀念的轉變,讓國潮成了當下新的消費突破口。
而作為消費者感知最明顯的,是設計、創新的新。尹曉波向記者展示一件新打版的旗袍樣衣,白色雪紡布料上,墨色花朵優雅綻放,兩條紗質半袖替代了原本的無袖形制,既能“遮肉”又顯得靈動飄逸。“還可以自己動手,把袖子繞成絲巾或者披肩。”尹曉波説,從老中式到新中式,最大的區別,就是把傳統布料和元素,與時裝元素相結合。如今製作新中式的布料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真絲、錦緞、棉類之外,還加入了蕾絲、雪紡、羊絨、牛仔甚至皮草。布料、做工、輔料的整合混搭,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施秀華更關注馬面裙的日常化趨勢——將其從繁複厚重的正裝,改良為衣櫥裏一件不用太在意穿著場景、粧造搭配,就能輕鬆穿出門的小裙子。近日,一場漢服新品布料發佈秀在中國輕紡城聯合市場舉行,施秀華走在模特隊前,向觀眾介紹每款花型的創意與內涵:故事感的亭臺樓閣花型替代了傳統龍鳳圖,低飽和度的鏤空拼紗夏款降低了厚重感……20餘款熱門款,都在努力降低消費者的穿著門檻。
將視角拉大,你還會發現新中式將産業鏈上的多個環節緊密串聯,社交平臺、電商直播的數據高效反饋到生産端,小鎮的紡織、服裝産業正經歷著一場由傳統批量生産轉向柔性製造的新變革。
漢服資深愛好者、00後漢服設計師劉雯悅的小紅書粉絲數已經達到了23.9萬。她用短視頻記錄自己的靈感來源、設計過程等,水母、煙花,極光等看似與傳統服飾格格不入的花樣,都被她融入了馬面裙設計中。去年7月,劉雯悅所在的裁月織雪服飾有限公司搬到了海寧許村,得益於當地完善的家紡産業鏈,曾經半個月才能完成一次的服裝打樣修改,如今只要步行10分鐘到工廠就能搞定。一件新款從設計構思到打包出廠,最快只要30天。
“什麼時候送?”“等等馬上送。”“來不及了現在就送!”這一年,中國輕紡城利森紡織負責人徐水霞不斷與客戶重復著上述話語。徐水霞發現,目前公司的客戶群體,近半是來自杭州、廣州等地的抖音直播公司。這些公司大多先採購樣布製成樣品服飾,由主播通過直播平臺展示,再根據預售訂單情況來柯橋搶布料下單。爭分奪秒的網路大單,讓她直觀感受到了電商之都的流量效應。
讓風口成為風向
“國風”勁吹,眼下,仍有不少圈外人前赴後繼入局。一位到訪過我國漢服主要生産銷售基地之一山東曹縣的布商感慨:“街上送快遞、做外賣的人都趕著來做馬面裙了。”聽起來誇張,但走訪中記者發現,在浙江相關産業重鎮,從各行各業轉型而來的人也越來越多。
“一些想賺快錢的人想要加入布料採購大軍,他們對産品品質的關注甚少,更關心價格能否一低再低。”不少商戶坦言,如何把好新中式服飾的品質關,延長爆火的風口期,使之成為四季風向,是新中式服裝産業的新課題。
擺在涌泉人面前的,改善“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打出新中式的“涌泉IP”。涌泉鎮鎮域內登記在冊的旗袍類企業約有60余家,本地家庭作坊式製衣點約有800個,帶動就業人口8000余人。體量大的同時,當地也面臨産業品質參差不齊、高端旗袍品牌少、總體産品知名度低等問題,“只知蘇杭,不識涌泉”的現狀,限制了當地的盈利空間。
“年輕人來了,只見民房不見廠,就覺得不靠譜。”尹曉波説,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産,零散加工的狀態、長期依賴人工作業等“小、散、亂”的環境,為日後發展留下了隱患。
為了打破僵局,涌泉鎮要謀劃建設繡衣旗袍産業專業市場。眼下,佔地28畝的旗袍産業園正在加緊施工,預計今年8月開園運營。建成後,這個集設計研發、體驗定制、線上線下銷售到産業孵化一體化的聚集平臺,將推動家庭作坊生産向現代智慧化工廠轉型。依託産業園平臺,周邊章安街道的睡衣産業、桃渚鎮繡衣、媽媽衫産業等,也有機會“化零為整”。
而在許村看來,馬面裙的爆火,為當地産業轉型加了一把火。“中國國風高端時尚布料的風口期到了。”曹咬強説,國內國外市場萎縮,加上海寧本地産量的不斷增長,傳統裝飾布産業幾乎觸及天花板,許村的轉型早已在醞釀。“我們從原有的裝飾布專業市場,增加了國潮高端布料這個新賽道。”
3年前,海寧和浙江理工大學合作,在許村成立了海寧家紡時尚布料創新中心,科研人員、博碩士團隊入駐許村,探索傳統布料的時尚化、生活化之路。如今,中心已聯動中國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資源,打造許村自有設計平臺;此前在本地建立的時尚産業學院,通過四方合作辦學,專為人才“留許村”服務,首批280多名學員即將在明年畢業,成為許村産業轉型升級的複合型人才。
也有人質疑,新中式仍舊是小眾品類,許村的全力投入是否穩妥?對此,許村人的答案是,眼光向外,盯準國內國際雙迴圈,打造小眾行業的天花板。
眼下不少許村紡織企業,已經在研究符合國外審美的色系和花樣,以國際展會為契機,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王超經營的海寧天龍布業,已與快時尚跨境電商龍頭企業希音(SHEIN)達成合作意向,企業每月提供20款新中式服飾,試水跨境電商。“這樣的款式更新速度,説實話對我們的設計團隊還是很有挑戰性的。”王超説,但這也説明海外市場有需求,未來,這或許是一片新藍海。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肖淙文 徐添城 金晨 沈燁婷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