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新經濟 新聞詳情
20張營業執照只有3家實存?央媒:問題在下頭,根子在上頭
發佈時間 | 2024-05-03 10:28:44    

   近日,有媒體報道某地在落實“市場主體倍增”計劃過程中,存在嚴重造假現象,有人名下辦理了20張營業執照,卻只有3家是真實存在的。

  新增經營主體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地方營商環境和發展活力的重要指標。經營主體與當地營商環境的關係,就像種子與土壤一樣。有好的光熱水肥條件,種子自然能茁壯成長、開枝散葉;反之,則植被稀疏,甚至一片荒蕪。為完成指標虛假註冊經營主體,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在基層,這樣的事不是孤例。幾年前,筆者就曾聽到一位企業負責人吐槽,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為了增加經營主體數量,向多家企業收集身份證用於註冊新公司。這種只求表面數據好看、不顧實際效果的做法,不可能帶來發展活力,反而會産生負面效果。一方面假數據會影響決策,導致對地方實際發展效能做出錯誤判斷;另一方面,如果引發對相關部門公信力的質疑,將嚴重損害當地的營商環境。

  既然如此,為何還會有人甘願造假?很多時候“問題在下頭,根子在上頭”。任務層層下達,成績逐級上報,人人心知肚明,個個都不戳破。

  經營主體的設立,本質上是市場行為,由投資者根據企業需求、投資方向、市場趨勢、營商環境等做出綜合判斷。各地出臺政策措施時,往往會在“經營主體”前用一個詞:“培育”。經營主體的增加,既需要精心營造企業落地生根的“土壤”,也要對企業成長過程進行耐心細緻的呵護。

  進一步説,就算數據不造假,經營主體也不是單純的越多越好。經濟活力需要量的積累,離不開千千萬萬個經營主體的貢獻。但地方發展的韌性,更需要質的積澱,“唯量是圖”既不可取,也不可持續。高品質發展的企業越來越多,才能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來源:經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