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印象中國>

大河之南 興起新文旅

2024-12-18 16:29:59

來源: 人民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洹溯·大邑商”實景演出。人民網記者  王佩 攝

入夜,一道水幕在洹河月亮島緩緩升起。“洹溯·大邑商”實景演出拉開帷幕。輝煌燦爛的殷商文化,扣人心弦的婦好傳奇,令人驚嘆的殷墟文物,讓遊客身臨其境感受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它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次黃河文化與遠古曆史的深度體悟,很震撼。”社交媒體上,遊客留言讚嘆。

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地處黃河文化腹心,河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深挖寶藏,著力創新,一批黃河文化旅遊新創意、新場景、新玩法在大河之南悄然興起。

謀定文旅融合,河南擁抱黃河大IP,讓“文化”出圈,贏旅遊流量。

文旅融合尋破圈

河南是黃河文化孕育、形成、發展的集大成之地。作為黃河文物大省、非遺大省,河南文化旅遊卻曾面臨一些尷尬:“有説頭,沒看頭”“難見實物、難以體驗”,文旅市場長期不溫不火。

“文化大省得拼文化,不能守著寶藏過‘窮日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説。

近年,文化自信回歸,國潮興起。河南乘勢而上,創新黃河文化表達,以文旅融合尋求文旅産業破圈。古都遊、文博遊、演藝遊,依託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河南旅遊“花樣”不斷。

製作黃河泥塤,體驗“黃河號子”,在焦作嘉應觀黃河文化博物館,前來研學的孩子們以各種有趣的方式了解黃河文化。類似這樣的博物館、遺址,在河南黃河沿線有200多家,為人們打開了一扇扇了解黃河文化的窗。數據顯示,僅文博遊一項,今年1月至7月,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4260余萬人次,“到博物館去”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

今年國慶節,河南遊客接待量前5位的景區全部來自沿黃地市。黃河文化旅遊帶,儼然成為河南文旅最亮眼的“黃金帶”、最旺盛的“流量帶”。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東升介紹,河南正在規劃建設總里程約4810公里的“黃河古都”一號旅遊公路,串聯起黃河沿線38處高熱度旅遊區、46處中熱度旅遊區,將打造“快旅慢遊深體驗”的黃河文化旅遊廊道。

夜色中的洛邑古城。洛陽市老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以文促旅增底蘊

敷粉、畫眉、點絳唇……每到節假日,李新敏都“化粧化到手軟”。作為一名漢服粧造師,隨著洛陽漢服火爆出圈,高峰期每天接待數十位遊客已成為李新敏的工作常態。

華燈初上,洛邑古城已涌入上千名遊客。在這裡,唐代酒樓、宋代商鋪,交相輝映;小橋流水、青磚黛瓦,一步一景。裙裾飄飄、團扇遮面的古裝佳人或倚窗凝思,或憑欄望月,置身其中,讓人不辨古今。“來一次洛陽、穿一次漢服”,成為無數人的浪漫之約。

曾經的洛陽,旅遊熱只持續在牡丹花開的一個月,冬天更是淡季。如今,城還是那座城,改變何來?“感覺洛陽更有文化味兒了,街上到處都是穿漢服的,還多了很多有意思的博物館。”洛陽市民李女士説。

這種文化魅力外地遊客感受更深,喜愛漢服的張悅彤已經是第三次來,“第一次穿唐裝,第二次穿戰國袍,這次我想再體驗下別的款,洛陽打造了很多跟漢服適配的場景,也把很多歷史文化融入旅遊中,越了解,越喜愛。”

以文促旅,給旅遊增內涵。深挖文化底蘊,旅遊淡季不淡。

從視頻平臺上刷到“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後,陳潔被深深吸引,直奔鄭州看劇。火車站劇場令陳潔印象深刻。觀眾不是坐在台下看,而是參與其中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從被新穎的形式吸引,到被劇情展現的“河南人舍小我取大義”的故事所感動,她仿佛觸摸到了那種曆盡苦難依然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這裡帶給我的心靈震撼是以往任何景點從來沒有過的。”從“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出來後,陳潔決定再去河南博物院、洛陽天子駕六遺址、開封清明上河園遊玩,“河南是一個文化寶藏,值得我們探尋。”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用21個劇場、近700分鐘不重復的劇目演出,將黃河文化與中原文明濃縮至“黃河、土地、糧食、傳承”的主線故事中。自開城以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憑藉著厚重的文化題材、高濃度的戲劇手法以及專業的數字化創新技術,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觀眾。據統計,2024年1—11月,戲劇幻城接待遊客超2000萬人次,其中,70%以上都來自省外,85後觀眾佔比85%。

在中原大地,黃河文化的考古發掘、賡續文脈、創新表達一直在持續。河南建立黃河文化遺産資源“數據庫”,梳理出947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488個重大文化遺産。建成開放殷墟、隋唐洛陽城等7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沿黃世界級大遺址公園保護走廊。9個國家級、55個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在黃河沿線成功創建。

激活文化密碼,底蘊深厚的河南吸引力滿滿。

陜州鑼鼓書演出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佩 攝

以旅彰文促傳承

“仰韶文化曙光現,大禹治水開山川。黃帝鑄鼎龍飛天,周召分陜在陜垣……”冬日午後,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和高亢粗獷的古旋律,陜州鑼鼓書正在三門峽市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上演。一支配合默契的樂隊神情投入地“敲、説、唱”,引來連聲喝彩。

“地坑院營造技藝和陜州鑼鼓書都是國家級非遺。當非遺遇上非遺,我的血液仿佛隨著鑼鼓聲一起沸騰了。那一刻,‘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這句話在我眼前具象化了,傳承千萬年,中國人生生不息。”來自青海的遊客王女士感慨。

曾經,鑼鼓書的傳承一直是主唱秦仙綢的心病。“鑼鼓書學習難度大,年輕人對戲曲缺乏興趣,傳承越來越艱難。”所幸的是,在政府主導下,陜州地坑院被精心保護並打造成文化旅遊項目。地坑院走紅後,秦仙綢借勢將陜州鑼鼓書的舞臺搬到了這裡,冷門非遺成了熱門節目。

“靠著旅遊帶動,喜歡這門曲藝的人多了,知名度也廣了。現在地坑院成了鑼鼓書傳承的根據地,不少年輕人都來拜師學藝。”從藝49年,鑼鼓書煥發生機,秦仙綢倍感欣慰。

以旅彰文,讓文化活起來,更火起來。

鄭州商代古城墻的西南角外,曾是連片棚戶區的背街小巷阜民裏,如今在政府的打造下,這裡成為人們體味歷史風韻與煙火人間的熱門打卡地——一邊是古老厚重的商代夯土城墻,一邊是國潮、時尚小店匯聚的創意街區,人們或在高高的城墻上眺望時尚的青春秀場,或坐在潮巷一角遙想3600多年前商都的模樣,手捧潮味十足的文創,觸摸遙遠燦爛的文明,繼而走進商都遺址博物館,完成一場文化的洗禮。

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文化,讓文化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品得出味道。

黃河文化激活了河南文旅的新質生産力。黃東升介紹,河南省“十五五”文化旅遊發展規劃,將繼續把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擺到重要位置,以龍門石窟、少林寺、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級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為牽引,打造鄭汴洛安國際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爭創世界一流。

【責任編輯:沈曄】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