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勝跡之遺存 盤點成都公園裏的那些“亭”
合江亭 圖據錦江公園微信公眾號
杜甫草堂少陵碑亭
文化公園八角亭
遊人在合江亭遊玩
文化公園八角亭很華麗
文化公園八角亭內部很有特色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杜甫《江亭》
唐代居於成都草堂的杜甫,看著眼前浣花溪的水,天上的雲,不慌不急,正如成都的生活一樣閒適,也如同自己的心境一樣無欲無求。
梳理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亭、臺、樓、閣作為常見形式,不僅是園林建築的一部分,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作為公園城市、川派園林聚集之地,留下了眾多蜚聲海內的名勝與遺存。透過這些古色古香的亭院,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幾千年前,感受到了當年古人們遊逛時的浪漫場景。天涼好個秋,少年派帶你在公園城市成都來場秋日尋“寶”,首先盤點藏在成都公園裏的那些“亭”。
合江亭 成都最早的“市政公園”
合江亭始建於1200多年前,壘基高數尺,十根亭柱支撐著連體雙亭,構思巧妙,意味雋永。拾級而上,兩江風物,盡收眼底。雙層亭頂,上有琉璃翠瓦,下有朱漆圓柱,挑起十方飛檐。
合江亭的由來與成都兩江的變遷緊密相關。2000餘年前,李冰率眾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穿檢江、郫江,雙過郡下”,成都城南遂呈現二江雙流之勢。到了唐貞元年間,為解決成都城中的用水問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命人在大慈寺之南開鑿解玉溪,從西北向東南貫通二江。
就在韋皋開鑿解玉溪的同年,他又在郫江(今府河)與檢江(今南河)交匯處建起了合江亭。那時的成都,作為西南大都市,經濟富足,遊樂之風大盛,韋皋遂又在合江亭旁新建芳華樓,並在樓周圍種下包括梅花在內的各類奇花異草。
再後來,隨著韋皋在亭子周圍又修築了一些閣樓臺榭,唐代合江亭最終格局形成,時稱合江園。芳草萋萋、水鳥翩躚、百花競放,此地很快成為“一郡之勝地”。百姓相繼來此賞花遊玩,合江園也由此成為成都歷史上最早的“市政公園”。
至晚唐,高駢改水道使成都形成兩江抱城的格局後,兩江交匯處的合江亭便成為了貴族、官員、文人墨客宴飲吟詩的首選之處,一派風流浪漫之景。遺憾的是,在歷史的滌蕩中,合江亭消失在了在宋末元初的戰亂裏。20世紀80年代末,新的合江亭于原址重建。
草堂少陵碑亭 清代親王拜謁時所題寫
在杜甫草堂工部祠東側,佇立著一座茅草覆頂的碑亭,內樹一通石碑,上鐫刻“少陵草堂”四字,其筆姿渾厚,蒼勁有力,為清雍正帝之弟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題。
説起允禮,大家的印象可能來自《甄嬛傳》裏的果郡王。從小喜愛詩文書畫的允禮曾拜謁草堂,揮毫寫下“少陵草堂”表達對詩聖的敬仰之情。一位是唐代詩人,一位是清朝王爺,隔著千年時光于草堂相會。
少陵碑亭掩映在蒼林綠叢之中,于秀雅宜人的景色處點綴出一派古韻森然。坐在亭間,春風徐徐,竹葉簌簌清響聲如同耳語,訴説草堂悠久的歷史。
春來秋往物華逝,乾坤萬里一碑亭。如今,少陵碑亭已成為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遊客來到草堂,總要來看看少陵碑亭,從中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相惜之情。
文化公園八角亭 建築繪畫雕刻極具特色
文化公園八角亭修建於清代初年,本是成都北門外武曲宮的迎客亭,1972年遷建於此。這種特殊的建築形式,絕對是川西建築的一個特例。
亭子平面呈八角形,有8根朱紅柱子組成八角攢尖頂,再覆以青色琉璃瓦,加上石砌須彌座上刻工細膩考究、生動逼真的花卉、翎(líng)毛、走獸以及雕梁畫棟的彩繪圖案,在一片蔥翠的公園內格外引人注目。
根據《成都園林志》記載:亭東有七級石梯,南北係八卦及十二生肖圖案,內外有8根木柱,亭上繪有彩色圖案,極為華麗。八角亭的建築、繪畫、雕刻都很有特色。
亭外,建築外觀古樸典雅。走近細看,亭角翼然。亭脊之上,站著古建築的“精靈”鴟(chī)尾。繞亭一週,內側石檻上,花草樹木的紋理圖案讓人應接不暇。這些石檻雖經數百年風雨剝蝕,卻依舊保存完好。
八角亭的另外一個可觀之處,便是其亭內藻井精美絕倫的雕梁畫棟了。八角亭為單檐攢尖頂雙圍柱結構,檐枋上層望板上,共有四層抹角梁支撐結構。俯視地上,地磚是一圈套一圈的八邊形的,形成了類似八卦陣的樣貌。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于婷
圖片除署名外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