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力來襲,熊貓主題文創持續火爆
國慶假期期間,動物園成為消費者的熱門選擇。記者了解到,剛滿百天的大熊貓妹豬,正式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全天公展,其憨態可掬的形象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目光。此後,一系列以妹豬為主題的周邊産品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深受消費者喜愛。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熊貓周邊花樣頻出,不僅展示了熊貓文化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更通過文化IP成功助推城市經濟發展。
熊貓主題文創産品受青睞
帆布包、公仔、T恤、盲盒……走進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大熊貓文創店,各式各樣的周邊産品映入眼簾。
記者看到,大熊貓妹豬相關産品廣受消費者的歡迎。其中,一款帆布包的外觀格外引人注目,其不僅記錄了妹豬從出生到學會翻身的成長過程,還巧妙地融合了多種設計元素,如在圖案旁搭配“我出生啦”“我變色了”“我滿月啦”“翹jiojio”等文字,細節之處盡顯溫情與萌趣。
消費者張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款帆布包不僅圖案可愛,而且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看到這些圖案和文字如同見證了妹豬成長的美好時刻。”
除了帆布包外,還有眾多其他形式的熊貓文創産品受到消費者青睞。例如,熊貓主題的筆電、郵票等,這些産品不僅具有實用性或收藏價值,更飽含了設計師的創意與匠心。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唯一存活的大熊貓三胞胎“萌萌”“帥帥”和“酷酷”十週年限量紀念郵票成為了集郵愛好者的心頭寶。這套郵票包括12枚個性化郵票和6張明信片,記錄了它們從出生到長大的點點滴滴。
“我非常喜歡這套大熊貓三胞胎的紀念郵票,不僅保存了它們從幼年到成年的珍貴瞬間,更難能可貴的是,郵票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能夠向更多人傳遞熊貓文化的獨特魅力。”消費者小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萌文化”興起擴大熊貓文創影響力
近年來,“萌文化”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興起。學者梁友慧指出,“萌”原意為植物發芽或事物發生的意思,後來經過網友的廣泛傳播其含義進一步豐富,最初“萌”的對象源自動漫人物,之後“萌”的使用範圍仍不斷擴大,從虛擬人物轉向現實世界,更是出現了“萌文化”,純真性和簡單性是這一文化的主要特點。
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和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動物之一,成為了“萌文化”的代表形象,相關産品頻頻出圈。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首先,“萌物”大熊貓本身的特質吸引了諸多消費者。其次,消費者通過接觸“萌物”及其衍生品能夠舒緩內心壓力,獲得精神慰藉,産生情感聯結。最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萌文化”的傳播。微網志、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憑藉其強大的傳播屬性,不僅能幫助熊貓粉絲們找到同好,還具備為熊貓造“梗”的能力,這些“梗”在社交平臺上實現裂變傳播,並逐漸擴大了影響力。
記者注意到,在熊貓文創的孵化過程中,“萌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師通過捕捉熊貓的可愛瞬間,將其轉化為文創産品的設計元素,從而打造出一系列令人愛不釋手的産品。這些産品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可愛的需求,更通過熊貓這一形象,傳遞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好寓意。如蜀江錦院推出的熊貓刺繡擺件,將熊貓形象與蜀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相結合,打造出兼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文創産品。這些擺件不僅展現了熊貓的憨態可掬,還通過蜀錦這一傳統工藝,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文化IP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熊貓文化IP不僅帶動了主題文創産品,更促進了旅遊、食宿、交通等相關産業的發展,為城市經濟引流賦能。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熊貓文化IP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成為推動城市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大熊貓作為珍稀動物,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前來觀賞。城市可以依託大熊貓資源,打造特色旅遊景區和線路,如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進而帶動交通、餐飲、住宿等相關産業的發展。
記者注意到,在將熊貓文化IP轉化為經濟動力的過程中,如何確保對大熊貓及其文化的保護,不過度商業化,以更好實現文化保護與商業開發的雙贏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認為,“首先,需要建立嚴格的法律法規,明確保護大熊貓及其文化的責任。其次,應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確保熊貓文化IP的商業開發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規範。此外,還需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提高他們對大熊貓及其文化的保護意識,從而促進文化保護與商業開發的良性互動。”
王鵬進一步指出,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持續創新熊貓文化IP是保持其市場吸引力和經濟推動力的關鍵:第一,可運用VR、AR、人工智慧等現代技術手段,提升熊貓文化IP的互動性和趣味性;第二,要深入挖掘大熊貓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觀念,將其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和時代感的文化産品;第三,加強熊貓文化IP的品牌建設和管理,通過打造具有獨特形象和故事性的品牌,更好地吸引消費者並建立品牌忠誠度;第四,密切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熊貓文化IP的開發策略和方向,通過市場調研和用戶反饋等方式,了解消費者的喜好,進而開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
文|記者盧岳 王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