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CBD 95後文創人“玩”起廢棄塑膠
靈動的造型,清新的色調,2024年服貿會上,一件生動可愛的烏龜挂件圈粉無數。從外形上很難看出,它由廢棄塑膠瓶蓋製作而成。
這樣“垃圾”變文創的創意,出自文創策劃運營師李佳之手。對李佳來説,重塑和新生,是手中舊資源的“變廢為寶”,也是自身職業的重新啟航。
李佳(左)介紹由廢棄塑膠製成的文創産品。受訪者供圖
“做點不一樣的事”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或許李佳自己也很難描述,從金融審計師到環保文創設計師的跨行轉變。
2020年,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雙碳”目標,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也就是在那時,李佳走出CBD商業寫字樓,轉型為一名海洋保護志願者。
“想做一些對社會更有貢獻,有影響力的事。”李佳這樣回憶自己轉行的初衷。
然而,現實卻不如李佳預期中美好。“收入低,人才少,項目可持續差,看不到未來。”在擔任海洋保護志願者初期,李佳陷入了極大的困惑和徬徨。
重新思考環保的吸引力,推動環保項目可持續、長鏈條發展,在海邊工作的日日夜夜裏,李佳逐漸有了自己對環保事業的新理解。
“現在很少有人把與環保相關的職業作為自己的目標。我想要創造一種新的職業狀態,讓這件事更年輕、更新潮,讓更多人嚮往,從而成為這樣的職場人。”李佳説。
在迴圈經濟和再生藝術中,李佳找到了這種可能。從小對美就格外有感知力的李佳,把“垃圾”搬上加工臺,讓廢棄物以文創的形式,變成另一種美的存在。據李佳介紹,每回收5個塑膠瓶蓋,大約可以減少17克的碳排放。
做“被市場選擇”的文創産品
和大多數文創從業者不同,李佳坦言,選擇這個賽道最初的驅動力是環保。但在李佳看來,好的文創産品,不能為了公益而公益,不能只打“情懷牌”,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
走進李佳在北京中關村的辦公室,由塑膠桶、塑膠袋、香蕉皮等垃圾製成的再生掛鉤、皂盒、帆布包等各類文創産品赫然在目。李佳介紹,這些大多是根據客戶的需求,結合企業、學校、展會的文化需求製作的。
雖然承載的內容和需求不同,但李佳始終高度關注每一件産品的品質和顏值。“文創産品不能只會講故事,要讓消費者自主産生興趣,産生購買慾望,經得起市場檢驗,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李佳説。
在眾多設計中,李佳特別介紹了一件取材于四姑娘山的作品原型。她提到,其材料來自四川廢棄的酥油桶和登山者從路上帶回的塑膠瓶。
“中國自然風光多,文化底蘊豐富,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推動人們對低碳旅行的重視,也能切身感受到人與山地、與大自然的連接。”李佳表示。
創業三年來,李佳的團隊已經完全實現了自主盈利。“這也達成了我做可持續環保項目的初心。”李佳説。
李佳教孩子們將塑膠碎片製作成工藝品。受訪者供圖
“對的方向,就要堅持下去”
從都市白領變為創業者,和廢棄資源一起被“重塑”的還有李佳的人生軌跡,用“有苦有甜”來形容這個95後女孩的創業經歷恰當不過。
“每當一件漂亮的作品被創作出來,我內心是充滿快樂的。”李佳説。但與此同時,李佳也常常因思考市場的新需求,尋找新的設計思路而“夜不能寐”。此外,來自文創圈同行的競爭壓力也始終存在。
“但只要是對的事情,我就會一直堅持,特別是當前我能看到這個行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李佳表示。
2024年,文創産品策劃運營師被人社部列為19個新職業之一。此外,全社會對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關注綠色發展的企業成為李佳的客戶。
“以前我的興趣源於內心的衝動,現在的熱愛是對事業的持久追求。未來希望能做更多好的設計,把好的産品,甚至自研的設備帶給市場。”李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