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大嫂”返鄉創業 用熱情和餃子溫暖八方客
在長白山腳下的池北區,有一家小餃子館生意紅火,顧客絡繹不絕,是本地人和外地遊客吃餃子的“打卡地”,店主王秀梅被眾人稱為“餃子大嫂”。這個僅有39平方米的餃子館裏的老三樣餃子、餛飩、麵條讓顧客、遊客大飽口福,久久難忘。
53歲的王秀梅是土生土長的長白山池北區人,兩年前,身在廣州的王秀梅在手機上看到淄博“火”了。於是,想到誠信經營、以和為貴,憑著長白山獨特得風景和人文,一定能吸引國內外的客人云集,也能“火”上一回。説幹就幹,王秀梅收拾行囊,回到了家鄉,租了個門店,起名叫“眾旺手工餃子館”,不久就開始營業了。
總結淄博火就火在“貨真價實”,王秀梅進貨的肉,必須是新殺豬的前槽肉,這裡的肉嫩,味道鮮美,當天進的肉賣完了,就不再賣餃子了,絕不用其他的肉代替。包餃子用的蔬菜必須是當天新採摘的。憑著貨真價實、手藝精到,王秀梅餃子館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
客人多了,王秀梅一個人忙前忙後,因為堅持現包現煮,絕不讓客人吃凍餃子,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她雇了一名退休老大姐過來幫忙。可是,兩個人即使忙得團團轉,也還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王秀梅就鼓勵那些會包餃子的顧客,扎上圍裙自己動手包餃子,於是在王秀梅的店裏,經常分不清哪個是老闆哪個是顧客。這種半自助的模式,不僅緩解了店內人手不足的窘境,也讓顧客體驗到了“自己動手”的快樂。
隨著長白山知名度的提高,外國友人遊玩長白山也是常事。有一天,王秀梅的小店裏來了三個外國人,一句話也聽不懂的王秀梅急忙找來隔壁鄰居上大學的孩子過來當“翻譯”,經過交談才知道,接待的是德國客人,可是“餃子”這個詞鄰居家大學生也不知道怎麼翻譯,看到老外手指著功能表上餃子的圖案,王秀梅心領神會,一會兒就端出了熱氣騰騰的榆黃蘑餡的餃子。三個老外看到王秀梅遞上來的筷子傻眼了,對他們來説,用筷子夾起滑溜溜的餃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王秀梅見狀端來一盆溫水,示意他們把手洗凈了,用手抓著吃。吃完飯後,德國客人用手機翻譯軟體在手機上打出,“這是我們吃到最好吃的食物!”
今年夏天旅遊的黃金季節,一位黑龍江的遊客慕名來到王秀梅小店,因為客人太多,王秀梅也沒顧得上收錢客人就離開了。這位客人回到家才想起來吃飯沒有給錢,但一時又想不起王秀梅小店的名字,就在美團裏找到長白山一家飯店,描述了自己吃飯那家店的大致情況,特別提到,那家店的老闆笑起來特別甜,經過上傳王秀梅店的門面照片,這位黑龍江的客人確認就是這家店,通過那位飯店老闆,將35元飯錢轉給了王秀梅。
也是今年夏季的晚上,送走最後一撥客人時已經深夜了,王秀梅在打掃屋子的時候看到地上躺著一個雙肩包,猜想這一定是哪位客人忘記在這裡的,而且肯定是外地客人。累了一整天的王秀梅知道丟了東西都特別著急,她坐在門口等待失主前來認領。時針指向零點,5個女孩急匆匆地趕來,見到王秀梅連聲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我們吃完了餃子又在街邊吃了烤串,一直到要去賓館住宿,才發現雙肩包落在餃子館。”她們本想第二天來取包,可是證件和景區門票都在包裏,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回餃子館找包,沒想到王秀梅真的等在店裏。幾個女士拿出200元,非要給王秀梅。王秀梅硬把錢塞回女孩的衣兜,“誰都有馬虎的時候,等你們也是應該的,我們長白山人都這樣!”
隨著“餃子大嫂”知名度的提高,一些外地務工的農民也把這裡當作一個落腳點,看到他們來了,王秀梅不管多忙,都要為他們端出溫水,讓他們洗漱解乏。一次王秀梅打烊鎖門時,3個大卡車司機在門前停下,看到小店打烊,準備去別家碰碰運氣,王秀梅敞開門説:“這個點了別家恐怕也都關門了,就在我這裡吃吧!”王秀梅重啟爐灶,為司機煮出熱騰騰的餃子,感動得3個師傅連連感謝。
為了方便客人,王秀梅不僅幫助他們訂門票,還主動向客人介紹景點。碰巧客人付不了款,王秀梅總是慷慨地説,“沒事,你就幫我們宣傳一下長白山,就當姐付廣告費了。”由於王秀梅的慷慨和大度,讓很多人印象深刻,一位浙江的客人還帶著一批遊客來長白山,專門找到王秀梅的小店品嘗餃子,感受氛圍。
“酒香不怕巷子深”,王秀梅的餃子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餃子大嫂”像一抹暖陽,為長白山增加溫度和亮度。用王秀梅的話説就是:“這些都是長白山人應該做的!”(莊吉春/文、黃敬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