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課堂、文創大集……共築數字化傳承之路
為了積極響應“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底蘊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的重要理念,為加強和促進菏澤非遺數字化産品開發與傳承,作為地方高校應利用科研和人才優勢,根據專業特點,採用靜態和活態兩種保護和傳承方式,承擔起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責任,一方面實現非遺數據記錄和整理,並與傳承和公共文化服務有機結合,進行資源轉化。另一方面改變傳統非遺口口相傳、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模式,通過多層面的培養機制,將非遺進課堂,從人才培養、課程資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路徑等方面走出菏澤文化數字傳承與保護的新路徑,提高傳承人的創造力,挖掘非遺傳承實踐人群,培養非遺文創開發人才,讓非遺在激活自身內在生命力的實踐中保護、傳承,實現保護性傳承、發展性傳播。
舉行講座,加強文化傳播,邀請民間美術研究者及優秀的民間藝人舉行講座,讓學生通過講座深入了解非遺工藝及文化,激發參與和學習的積極性,加強文化傳播。
根據專業和課程特點,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把非遺與課程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課題式教學,融入到所有教學環節,包括課程教學、實踐環節以及畢業設計等。在這些環節中,理論課可把非遺作為主要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素養提升和價值觀引領;專業課則把非遺及文化作為主題,進行教學實踐和項目實踐,主要包括數字化的記錄、衍生品的開發,完成非遺的再現和傳承保護,産出大量的紀錄片、動畫短片、漫畫、表情包、文創等産品,並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賽事,近三年獲得200余項獎勵,其中國家級獎勵20余項。例如融入動畫衍生品課程中,讓面塑工藝成為動畫衍生品設計的品類和表現形式,為課程增加實操部分,讓學生動手設計和製作衍生品,併為現有的衍生品拓展手辦、盲盒等品類的材質,也為文化的傳播開拓了新的途徑。
豐富非遺研學活動形式,在菏澤剪紙藝術作品展上進行非遺研學活動,打造“非遺+研學”專業學科建設模式。本次非遺研學活動共分為兩個環節。一是參觀主題剪紙藝術作品展,二是剪紙體驗學習。在剪紙作品展上,學生參觀了層次豐富、氣勢宏偉的《黃河情》長卷剪紙作品、反映經典中國傳統文化的《二十四節氣剪紙》《永遠跟黨走》紅色剪紙作品,學生既感受到了非遺的文化魅力,又潛移默化受到了紅色愛國主義教育。而在剪紙體驗環節中,在85歲的剪紙傳承人姚俊梓先生和“山花獎”得主楊秀玲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剪出傳統的團花、十二生肖、蝶戀花等剪紙作品,提高了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知和感受。
承辦“非遺進萬家,歡歡喜喜過大年”菏院文創大集活動,通過展示和銷售學生文創作品,讓文化與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結合,提供了展示創意和專業能力的平臺,不僅促進了同學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營造濃郁的節日氣氛和文化氛圍,還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培養人才,使其煥發新的活力。
構建驅動式産學研協同育人模式,注重文化的傳播,協同地方以服務項目驅動教學,協同賽事以創作項目促進教學,協同科研以教科研項目反哺教學,探索項目融入課程或推進第三課堂的社會實踐等手段,實現産教融合,凝練驅動式協同育人模式。
以服務項目驅動,堅持以服務地方文化産業發展為導向,突出“校企”“校地”相結合的專業辦學特色,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導,把人才培養與各專業對口企業需求相結合,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推行項目實踐模式,從美術與設計學院動畫係開始,一方面打造面PĀO影視動畫傳媒工作室,通過項目實踐進行非遺傳承人才、影視動畫技術人才等産業發展的相關人才的培養,從非遺數字化角度實現菏澤非遺的保護傳承。一方面著手進行非遺傳承文化作品智慧財産權申請,以及非遺文創産品的開發和産業化等人才的培養,以實現菏澤非遺的可持續發展。例如2021年,結合大眾網的倡議,為菏澤“兩會”創作2021年菏澤十大民生實事插畫;為2021年菏澤牡丹花會繪製了宣傳插畫,2022年手繪“菏澤創城時,你我都是主角”漫畫傳遞文明理念,推出“網路文明”“菏我一起創城”表情包等,通過項目的實踐,學生在專業能力上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並鍛鍊了團隊,促進非遺傳承專業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協同賽事以創作項目為促進,巧妙尋求文化和競賽的結合點,以專業比賽為直接驅動力,推動突破傳統教學局限性的改革,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專業建設水準加注了強效動力。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非遺傳承專業人才培養。近三年在國家級與省級的各項比賽中榮獲大小獎項200余項。其中,2021年9月,動畫短片作品《牙棗》入圍“理想照耀中國——第四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畫短片扶持創作活動,並最終進入全國25強,獲得國家三等獎。2022年11月,劇本《城裏有座牡丹園》獲得第22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策劃案類三等獎。同時,動畫、漫畫、插畫等作品在中國好創意大賽、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NCDA)、山東省第六屆基本功大賽、國際動漫遊戲大賽等比賽中都獲得優異的成績,促進各專業教學水準和學生專業能力提升。
加強科研項目的研究,促進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將所學動畫、新媒體等知識應用到非遺相關科研項目,一方面對文化的保護與開發進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以具有專業特色的方式講述非遺,使文化真正地融入進教學活動中,正面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從時間和空間上延伸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例如基於2020年依託省發改委的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菏澤非遺項目傳承研究與産品研發大數據平臺》與山東宇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參與非遺項目紀錄片的拍攝、非遺宣傳動畫的創作、非遺動漫IP形象的開發等,其數字産品成為該項目實踐的重要部分,進行菏澤非遺項目數據保護和傳承研究。例如基於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定格動畫對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研究》,帶領學生到巨野核桃園鎮前王莊實地考察,並復原羊山戰役的後防醫院模型,進行表現後羊山戰役的定格動畫的創作以及定格動畫對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路徑研究;例如基於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非遺傳承創新語境下以IP意識為基礎的非遺動漫形象設計教育研究》,所創作的“小牡丹家族”系列表情包,在微信表情開放平臺累計下載量6萬餘次,累計發送量超過42萬次。並指導學生以“牡丹傳説”為創作來源的漫畫《城裏有座牡丹園》、系列插畫《國粹異聞錄•牡丹集》、系列插畫《牡丹•傳承》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賽事獎項,其成果案例《“牡丹傳説”數字IP化創新開發項目》獲得全國藝術設計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案例賽道省賽三等獎和《菏澤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基地之“牡丹傳説”數字IP化創新開發》獲山東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三等獎。並且2021年獲批建設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2022年獲批建設《牡丹傳説》菏澤市市級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從而深化建設非遺研究和推廣、實踐和交流平臺,促進文化的研究和推廣。
指導學生主持非遺實踐項目,主要包括創新創業項目、開放實驗室項目。其中創新創業項目包括《三維戲曲動畫《傳承》的設計與實現》《菏澤非物質文化遺産科普漫畫創作》《菏澤國家級非遺牡丹傳説虛擬IP開發》《創城文明主題系列插畫設計》《“黃河故事”幼兒繪本開發》等;實驗室開放項目包括《定格動畫對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研究—定格動畫創作》《安全教育+非遺科普漫畫創作》等,通過這些非遺傳承和推廣為主題的項目實踐,激發學生主動得進行文化數字化保護和開發,切實促進非遺傳承專業人才培養。
加強教改項目的研究,引領和促進課程改革和文化研究,一方面基於近三年持續參與非遺項目紀錄片的拍攝、非遺宣傳動畫的創作、非遺動漫IP形象的開發等方面,從教學實踐和項目實踐中總結做法,探索結合媒體的應用路徑,促進菏澤非遺項目數據保護和傳承研究,一方面通過教改項目的研究,從人才培養、課程資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路徑等方面起到引領和促進課程改革的作用,完成教育部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於地方文化研發的動畫課程實踐教學路徑的研究》和校級教改項目《基於服務社會的美術與設計專業實驗體系研究》,並在課程教學改革成果基礎上2022年12月獲批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非遺思政”高校動畫專業協同育人教學實踐探索》,一方面體現了課程教學改革成果,另一方面引領教學改革方向和思路,並促進非遺傳承研究。
利用企業的技術和設備優勢,進行校企結合,給予基地建設強大的技術支援。建設菏澤非遺項目虛擬交互系統,使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理解和記憶菏澤非遺項目,探索了傳承的全新方式和理念,更為非遺的數字化記錄、豐富宣傳內容和創新視覺表現提供技術手段。
作者:陳妍言,菏澤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