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寧“遇見”古村落
學生來到賓陽縣古辣鎮蔡村進行美術寫生訓練,感受大自然之美,享受美好時光。南寧日報記者 葉子榕 攝
江南區江西鎮揚美村古色古香,風景優美。南寧日報記者 葉子榕 攝
依山傍水處,綠樹掩映間,古村落靜享綠水青山的“滋養”。
在時光中踞守,穿過歷史長河,帶著祖祖輩輩的鄉愁記憶,古村落成了南寧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老街、古巷、舊天井,從時光深處走來,在人們的傳承和呵護中散發出明亮的光彩。
近年來,南寧市在改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加強保護和管理立法工作、建檔和掛牌保護等方面不遺餘力,保護利用好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
如何保護、傳承,又如何利用、發展,讓鄉村煥發新生?記者走訪多個傳統村落探尋發展密碼。
古村家底知多少
從古韻悠長的江南區江西鎮揚美村,到頗具嶺南風格的賓陽縣古辣鎮古辣社區蔡村;從沿江而立的西鄉塘區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到民俗薈萃的邕寧區那樓鎮那良村那蒙坡;從湖闊風清的上林縣巷賢鎮長聯村古民莊,到鐘靈毓秀的橫州市平朗鎮筆山村……目前,南寧市擁有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個廣西歷史文化名村和10個中國傳統村落、31個廣西傳統村落,累計統籌各級各類資金約2.32億元用於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建設,完成古建築、古門樓(古閘門)、古廟等保護修繕約400間(棟、座),並完成多條(處)古巷道(古驛道)、古牌匾(石階、石墩)和多棵古樹名木修繕保護,以及村內供水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公共照明設施、消防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
南寧市完成了全市10個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髮展規劃編制,並通過審批、公佈,按照“一村一檔”建立了中國傳統村落檔案,實施掛牌保護。
依山傍水,四面環山。在上林縣巷賢鎮西南部、大明山東麓,長聯村古民莊這個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傳統村落顯得靜謐古樸。
1座清代學堂、64座清代建築風格民宅……放眼望去,連片的壯家土屋建在半山坡上,歷史悠久,經年不倒。這些年,古民莊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而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修繕也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對破舊的傳統民居進行修繕加固,以修舊如舊的方式恢復其原有風貌……南寧市運用鄉土手法留存文化記憶,推進傳統村落、一般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讓民族文化得以有效傳承,對全市古村落保護及傳統文化、地方習俗的挖掘起到積極作用。
如今,全市傳統村落的歷史環境和傳統風貌得到有效保護,風貌得到明顯提升,防災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基本做到歷史文化遺産應保盡保。在改變中,村民的生産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
立法先行守根脈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回溯南寧市傳統村落保護傳承,根深脈遠,民風使然,保護傳承,立法先行。
江南區江西鎮揚美村被稱為揚美古鎮,始建於宋代,有8條古街,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築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古鎮,現有200多座古建築,有清代一條街、明朝古屋、魁星樓、黃氏莊園、五疊堂等。因古建築和民俗風情保存完好,揚美古鎮入選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古鎮內的古建築眾多,其中列入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處,列入南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5處,不定級的有8處。古建築、古跡及厚重的石板路得以留存下來,正是得益於古鎮對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
為從立法層面推進揚美古鎮保護工作,南寧市人大常委會將揚美古鎮保護和管理立法工作列入2021年立法計劃。2022年5月1日,《南寧市揚美古鎮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明確了古鎮保護範圍和管理機構職責,並對古鎮的保護措施和管理利用作了詳細規定,規範了古鎮保護的發展路徑。
在南寧市區西部,“美麗南方”景區保護髮展範圍內,有左、右江匯合邕江後的第一個沿江古村落,005縣道從村莊邊上穿過,臨近老口碼頭和老口圩。這裡是那告坡,位於南寧市西鄉塘區石埠街道老口村,依山傍水,青磚黛瓦古樸而厚重,倣若一幅天然水墨畫卷。西鄉塘區那告坡既是廣西歷史文化名村,又是中國傳統村落,根據“同時屬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按最高級編制規劃”的規定,目前那告坡已完成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編制。
一直以來,南寧市積極申報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廣西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錄,爭取獲得上級財政支援,支援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與利用。
古村煥發新生機
一座座古村,一磚一瓦見證歷史,一屋一巷承載鄉愁,一村一貌串珠成鏈。
南寧市通過多方參與保護、多元投入建設、多業融合發展等方式,對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傳統文化活態傳承,實現引得來遊客、興得起産業。
目前,一批傳統村落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江南區揚美村、賓陽縣蔡村、西鄉塘區那告坡等傳統村落已名聲在外,為當地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古樸、獨特、氣派,正是邕寧區那樓鎮那良村那蒙坡的“氣質”。從南寧市區出發,向南一路前行,約半個小時便來到那蒙坡,該村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300年曆史。
那良村那蒙坡于2019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擁有雷婆嶺摩崖石刻、滕氏古宅等文物資源。近年來,那樓鎮開拓創新,舉辦了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吸引群眾走近非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傳統民俗文化的責任。每年舉辦的雷婆嶺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融入搶花炮、壯族八音、壯族採茶戲等項目,熱鬧不已,勾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探尋。
在賓陽縣古辣鎮蔡村,有一處古老建築群——蔡氏古宅,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中國傳統村落蔡村的中心。古宅由蔡氏書香古宅群、蔡氏書院、小金洋樓古建築組成,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189間,規模龐大,氣勢恢宏。
傳統村落裏的閒置民居,一旦充分利用起來就成了資源。借助“中國傳統村落”招牌,借力欣欣向榮的文旅産業,賓陽縣經過多年的探索努力和資金投入,讓蔡氏古宅“醒來”,成為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文化振興的有機平臺。
“現在最多時一天能接待12個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團。”陳志連是蔡村的媳婦,也是蔡氏古宅景區的導遊和講解員。她説,村裏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同時,還制定了旅遊産業發展規劃,促進鄉村旅遊、文化旅遊、研學旅遊等多業態並進,推動文旅融合,帶動村民致富。(南寧日報記者 郭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