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印象中國>

從“小眾雅玩”到“國潮新寵”

2024-08-19 15:53:41

來源: 光明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歷經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雖然兼具雅俗共賞的特性,但卻面臨難以實現大眾普及的窘境;面對當代流行文化的大潮衝擊,不少劇種亟待破解“曲高和寡”“傳承艱難”“觀眾老齡化”等難題。然而,隨著數字技術的興起,這一古老藝術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實現從“小眾雅玩”到“國潮新寵”、從“圈內演繹”到“大眾風尚”的華麗蛻變。

那麼,傳統戲曲如何搭上數字快車,實現“逆風翻盤”?這一變革之路又將如何影響戲曲的當代傳承?面對機遇與挑戰,戲曲藝術在創新傳承的道路上不斷生成種種“解法”與“打法”。首先,以直播短視頻等數字平臺為載體,實現流量“入圈”;其次,以AI修復、沉浸式錶演等數字技術賦能,實現內容“出圈”;最後,以優質內容創作與互動體驗升級優化,實現良性“圈粉”。這一“入圈—出圈—圈粉”的發展路徑,正是數字時代戲曲傳承發展的轉型邏輯之所在。

從小眾圈層到大眾突圍:戲曲國潮化的流量“入圈”解碼

近年來,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數字平臺正成為戲曲“出圈”的新陣地。2022年抖音戲曲直播數據顯示,全年開播超80萬場,吸引超25億人次觀看,覆蓋231個劇種。在抖音發起的“誰説戲曲不抖音”活動中,京劇名家王珮瑜展示京劇老生開懷大笑、陰笑、冷笑、暗笑等不同笑法,吸引超13萬人錄製短視頻互動;越劇演員陳麗君憑藉《新龍門客棧》“雌雄莫辨”的古偶氣質風潮“圈粉”無數;有著66年曆史的黃梅戲老劇團在抖音開播3個月,便收穫近60萬粉絲,點讚超過300萬……在短視頻傳播中,一批戲曲演員實現了從“圈內名角”到“全民偶像”的身份轉換。

解碼數字平臺為戲曲“入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當代年輕人的注意力相對分散,更傾向於碎片化、快餐式的文化消費,而短視頻、直播等新形式迎合了年輕群體“短平快”的審美喜好,為戲曲注入了時尚表達。2023年度抖音演藝直播數據顯示,黃梅戲、越劇、豫劇等多個劇種在平臺上備受歡迎,基層晉劇演員也頗受關注,主播1.2萬場,場均票房同比增長379%。另一方面,傳統戲曲觀演往往存在一定門檻,容易形成小眾圈子,而社交媒體獨特的互動性、即時性提升了觀演體驗,打破了戲曲愛好者與“圈外人”的壁壘。在直播間,彈幕、評論、打賞等參與式設計讓觀眾跨越時空,與演員實時互動。據統計, 2023抖音戲曲直播中僅關於“什麼戲?”的評論提問就達12.2萬次,這種去中心化、去權威化的觀演體驗,打破了“臺上台下”的界限,讓更多人參與到戲曲欣賞中來。

可見,數字平臺以迎合年輕人審美的表達方式、沉浸式的參與體驗,以年輕人的語言講好故事,在創新中實現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為戲曲插上了時尚的翅膀,實現了從小眾圈層到大眾市場的突圍。

AI修復“經典”:看數字技術如何讓傳承新生

今年初,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聯合騰訊發起的“當科技遇見戲曲之美”活動拉開“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行動”的序幕,展現了數字技術賦能戲曲傳承的巨大潛力。通過AI修復技術,昔日的老膠片在數字技術的“魔法”中煥發新彩,梅蘭芳等戲曲大師的珍貴表演影像重獲新生,再現了一代宗師的風采。與傳統人工修復相比,AI修復在效率、精度、一致性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為大規模影像修復提供了可能。

以20世紀50年代的戲曲片《天仙配》修復為例,AI模型通過學習人物面部特徵,重現了五官細節和皺紋、髮絲的生動質感。《花木蘭》《古城會》等經典劇目也通過AI修復,再現了鮮活的藝術形象和情感表達。據悉,在“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行動”中,首批修復的50部作品涵蓋京劇、崑曲、越劇、川劇等10多個劇種,體現了AI修復在戲曲影像數字化傳承中的廣闊應用前景。

數字技術為戲曲影像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開闢了新途徑,它不僅為搶救、修復瀕危膠片提供了高效手段,也為戲曲研究、教學、普及提供了豐富、立體、鮮活的數字化資源。隨著智慧演算法的不斷優化,AI修復有望在色彩還原、聲音修復、情感分析等方面實現更多突破,為經典戲曲呈現全新的數字化形象。正如梅蘭芳先生所言:“移步不換形”,戲曲藝術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戲需易代,人當自新,在科技與藝術的交相輝映中,數字修復正在推動戲曲經典煥發新的生命力,讓傳統藝術在當代綻放“青春律動”。

沉浸式觀演升級:打造現象級戲曲“爆款”IP

沉浸式體驗通過多感官參與,調動觀眾的情感與認知,營造“在場”的臨場感,這與戲曲追求的“以情帶景,以景渲情”的意境不謀而合。而沉浸式舞臺恰能放大這種互動效果,將觀眾“帶入”戲境,實現情感與意境的共鳴。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戲曲院團開始擁抱數字智慧舞臺,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術,營造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以新編越劇《新龍門客棧》為例,全景式舞臺打破“兩廂式”界限,讓觀眾化身“劇中人”近距離互動。先進的舞臺機械和多媒體技術,營造出變幻莫測的奇幻江湖。據統計,《新龍門客棧》這幾年已演出超140場,非傳統越劇觀眾佔比高達70%,收穫空前的口碑與人氣。沉浸式舞臺正在重塑觀演想像,展現出其在吸引多主體觀眾、拓展影響力等方面的巨大潛力。

事實上,戲曲院團借助數字科技,開創智慧舞臺新範式,或許將成為未來戲曲演出的“標配”。如京劇《梅妃》運用6DoF技術讓“驚鴻舞”360度呈現;崑曲《牡丹亭》用全息投影營造夢幻意境;孿生數字人“梅蘭芳”在虛擬舞臺復活經典唱段;秦腔虛擬數字人“秦筱雅”帶給大眾關於秦腔的新認知……當虛擬與現實無縫切換、當歷史與現實有機融合,一場酣暢淋漓的視聽盛宴躍然眼前,令人目不暇接。

有別於銀幕的隔離感,數字技術打破了觀演的“第四面墻”,營造出身臨其境之感。在這個“魔幻的空間”裏,演員的一顰一笑、一招一式都無比立體鮮活,仿佛觸手可及;觀眾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時而化身“穿越者”探尋情節、時而與虛擬形象互動對話,實現情感與意境的共鳴。可以説,隨著觀演新範式的發展,智慧舞臺以沉浸式、體驗式的觀演模式打造出現象級戲曲“爆款”,實現了對多元受眾的吸引與留存。

傳統與時尚交互:從“出圈”到“圈粉”路上的守正創新

縱觀數字時代戲曲生存圖景,從直播短視頻到AI修復、從智慧舞臺到虛擬形象,科技正以“微觀美”撬動市場、以“全景式”敘事彰顯內涵、以“媒體融合”開拓疆域……曾經高門大戶的“雅玩”,正走向千家萬戶的“新潮”;曾經小眾的文化符號,也成長為叫好又叫座的“國潮icon”。這種變革遠非單純的“媒介改變”,而是一場“範式革命”,催生新的審美趣味,重構新的觀演關係。

然而,戲曲數字化轉型仍面臨諸多挑戰:數字表達可能導致內容同質化、低俗化,考驗著如何在碎片化傳播中彰顯戲曲內涵與品格;智慧舞臺雖為觀演插上“科技翅膀”,但高昂成本對院團運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升級觀演體驗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需多方協同解決;數字技術雖為戲曲傳承開闢新路徑,但並非唯一齣路,在守正創新中如何堅守戲曲獨特價值,避免媚俗、娛樂化,也急需正視。

“出圈”只是起點,“圈粉”才是目標。從“出圈”到“圈粉”,需要在內容創新、行業發展、人才培育等多個維度精準發力。一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立足傳統、面向當代,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思想內涵與藝術形式的有機統一,從而實現戲曲內容的精準觸達。二是要順應戲曲行業發展趨勢,加快構建數字化産業生態,推動內容、平臺、技術、消費等各環節協同發力,提升行業發展品質和效益。三是要強化戲曲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熟悉戲曲、理解科技的複合型人才,為戲曲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總之,在這場變革中,既要保持文化自信,又要勇於變革創新;既要讓傳統“活起來”,又要在當代“火起來”。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提升戲曲的文化價值、社會效益和行業效能,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郭克儉  係浙江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路係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沈曄】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