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兩項目入選全省水工程與文化融合優秀案例
浙江省水利廳近期公佈第三批可賞、可遊、可學的水工程與文化融合案例,衢州市衢江區盈川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龍遊縣姜席堰文化提升工程入選。
衢江區盈川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沿衢江一路向東,有芝溪匯入之地,名為盈川,取山不讓塵、川不辭盈之意,寄予著百姓對水的熱望與期盼。
這裡是衢州市唯一入選的浙江省首批千年古村落之一,“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是這裡首位縣令,為治水,這位唐代著名詩人在此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並將治水文化在此地流傳延續千百年至今。
據史料記載,楊炯任盈川縣令期間,相繼修建了“雙盈堰”“祝塘”“螞蟥塘”等一大批水利設施。時逢大旱,為祈雨,楊炯以身獻祭躍入盈川潭中,霎時,暴雨如注,旱情得以解除。武則天因此嘉獎並敕建城隍廟,楊炯敕封城隍神,享千年香火不衰。每年農曆六月初一的“楊炯出巡”民俗活動更是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延續至今。
為此,水利部門對盈川的水環境治理從一開始就代入了水文化延續與傳承的考量。以沿村流淌的衢江為紐帶,結合當地“唐風”建築風格和未來鄉村規劃,水利部門致力於打造融文化、景觀、休閒元素于一體的綜合治理工程。
在江心洲,以楊炯治水為主題建起水文化主題公園;沿江而下,運營千餘年歷史的盈川古碼頭遺跡得以保留,並融入沿河堤岸建設中去,串聯起濱水文化長廊;古碼頭以西不遠處,上世紀60年代由蘇聯專家指導修建的“老衢縣第一機埠”被完整保留下來,機埠由兩大兩中四台抽水設備組成,上下落差50余米,並配有變壓器,在以糧為綱的那個年代,保障了衢北三鎮的農田供水,讓當時的盈川人挺直了腰桿。
在代代水利人的加持下,如今的盈川,用水不再成為百姓心頭之患,這裡如今是遠近聞名的唐風網紅古村,而水則成為當地文旅産業發展的點睛之筆。結合“全域幸福河湖”理念建設,當地讓老機埠煥發新生機,秉持“修舊如舊”理念,打造集文化、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濱水陽臺,同時通過抽水造景建成懸蘿瀑布咖啡,一經開業就吸引大批遊客來此打卡體驗,融新時代治水新理念,解鎖該工程水文化主題新節點。
自盛唐而來,延上世紀治水成果,展新時代治水紅利,走在盈川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裏,就像一場穿梭時空的水文化體驗之旅,不變的是人們對水之熱望以及代代水利人的拳拳初心。
龍遊縣姜席堰文化提升工程
龍遊姜席堰由姜村、席村二堰而得名,始建於元代,近700年來持續發揮灌溉作用,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龍遊縣姜席堰文化提升工程的實施,既是對先民治水遺産文化的保護,也是傳承與弘揚。
工程實施過程中,以“靈動靈山港”為定位,重點打造“世遺之芯”。通過河道治理16公里、灘地整治82畝、引水渠道12公里等,極力保持了姜席堰原始生態面貌,對彎道、沙洲等最大限度給予保留,堤岸形式突出生態、自然的風格。同時,重建了堰壩數度重修的碑刻遺跡,形成治水碑林節點景觀,述説一段驚艷時光的治水歷史與農耕文化的一脈傳承。
以數智引領為著力點,對姜席堰工程管理體現數字化和未來感。匯聚了水域監管、線上巡河、取水灌溉等場景,創新“天、空、地、人”一體化感知模式,打造社會各界問水、護水、管水、建言獻策數智通道。
水文化要管護更要“秀”出來。通過建設研學通道1.6公里、展示廊道2處、姜席堰天然沙盤等,新建水情教育基地、打造“15分鐘親水圈”、搭建姜席堰對外展示窗口,進一步深化水利工程建設、開放水空間界線、彰顯水文化底蘊,讓群眾直接參與姜席堰水文化的認知與保護,也讓川流不息的華夏水文化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胡文佳 余楣翔 倪嘉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