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印象中國>

百縣千碗大飽口福 綠水青山深藏美味

2023-06-07 15:22:34

來源: 杭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錢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浙江的綠水青山不僅孕育出豐富的時令食材,也滋養出清、香、脆、嫩、爽、鮮的美味浙菜。

老年朋友不必學年輕人去網紅餐廳大排長隊。百縣千碗滋味多,各處村鎮既有隆重的非遺宴席,也有煙火味十足的地方小吃。一份有味道、有故事的“五一”美食清單已經幫你整理好了。

新昌:天姥唐詩宴

“千金散盡還復來”“滿城盡帶黃金甲”“春溪綠色蔽應難”……耳邊響起的一道道菜名,頗有身處詩詞大會之感,這就是新昌的新晉美食名片——天姥唐詩宴。

天姥山是“浙東唐詩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據不完全統計,單是唐代詩人中,到過天姥山的就多達450余人,包括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杜牧等等,有著“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的説法。

談笑有鴻儒,文人雅士借物咏志,不僅留下了璀璨浪漫的詩歌,也推動了當地飲食文化的發展,加之東晉、南宋、南明三次北方士族南移帶來的飲食文化交流,逐漸形成了如今獨特的天姥唐詩宴。唐詩宴共有28道菜,每道都以詩稱名,涵蓋了依雲豆腐、長詔魚頭、回山茭白、風爐暖鵝、榨面、麥糕等新昌特色美食,感受文化與美食在舌尖碰撞。

桐廬:十六回切家宴

首回“四乾果、四鮮果、四糖果”十六道茶點,次回“四冷葷、四熱吃、四大菜、四飯菜”十六道主餐,吃完還有最後一回粥湯、面飯、點心等十六道主食,故名十六回切。起源於宋代的十六回切家宴,用整整四十八道餐饌,把桐廬的山珍江鮮,大菜小吃一網打盡,上菜順序、種類、數量處處講究,吃的是宴席,更是背後的民俗文化,難怪能夠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祖籍浙江的金庸,筆下也出現過十六回切。《射雕英雄傳》裏,郭靖初遇黃蓉時,一擲千金請佳人吃的四乾果、四鮮果、兩鹹酸、四蜜餞、八酒菜、八點心,聽起來可不就是精華版的十六回切?

柯城:南孔家宴

提到衢州菜,許多人第一反應是辣。其實,作為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衢州菜一直受到南來北往不同飲食文化的碰撞交融,調味以鮮為源,以辣出圈,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説每一種味道裏都藏著一段歷史、一個故事。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孔子對於飲食的鄭重態度,孔府菜更是在魯菜體系中自成一格。北宋時期,孔子第四十八世傳人“衍聖公”孔端友帶領族人隨宋高宗南遷,而後定居衢州柯城,也把孔府菜傳到了這裡,演變形成南孔家宴。

承載儒家文化底蘊的南孔宴,共有十二道熱菜、六道冷盤、八道點心,外加衢州特色的“三頭一掌”,不僅在烹飪上精益求精,還匠心獨運借典取名:“禮讓為鮮”“杏壇膾炙”“不惑之秋”……把儒家文化中對飲食的精緻追求,和衢州鮮辣風味有機融合。

泰順:米麵層

“來兩層”“來五層”,清晨走在泰順街頭,經常能在早餐攤前聽到這樣的話。這個“層”就是泰順特色小吃米麵層。

作為省內有名的小吃發祥地,溫州的糯米飯、瘦肉丸、炒粉幹,早就在浙江各地耳熟能詳。但是泰順米麵層這樣的寶藏小吃,大抵只有去到當地才能一品美味。

米麵層好吃與否的關鍵,在於米麵皮,米麵皮的製作方式有點像廣東腸粉,又有點像山東煎餅。石磨米漿,現吃現做,蒸屜中蒸30-40秒就得趕緊拿出來,取出、剝下、攤平,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新鮮出爐的米餅皮,潔白如雪,柔軟滑嫩,隨個人喜好包裹著各色現炒小菜,鍋氣十足。

遂昌:“三層樓”風爐鍋

吃過四川紅油火鍋、廣東牛肉火鍋、海南文昌雞火鍋,你吃過發源於浙江本地的土火鍋嗎?

遂昌當地的“風爐”傳統火鍋,烹飪歷史已經延續了上百年,是遂昌人難忘的味蕾回憶。在各種風爐鍋宴中,“三層樓”火鍋是絕對主角。

關於“三層樓”,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説。相傳,民國某個冬天,一位遂昌女婿想吃豬肉,奈何家裏生活條件差,只夠買得起巴掌見方的一小塊豬肉。聰明的媳婦便心生一計,以肉湯墊底,依次放入時令的蘿蔔塊和煎到兩面金黃的馬鈴薯腐,最後豬肉改刀小塊,過油後堆在最上層。一眼望去,仿佛一大鍋全是肉,吃起來,蘿蔔和豆腐都浸潤著肉香。對於日子緊巴的農家來説,這樣看起來豐盛誘人的鍋子,既有面子,又有裏子。於是,“三層樓”火鍋就這樣流傳開了。

現在的“三層鍋”,配置更為豪華,遂昌高山甜水蘿蔔鋪底,中間是一層煎過的農家鹽鹵豆腐,現殺的豬五花肉、新鮮豬血鋪在最上層,在升騰的熱氣裏,每一層都能挖掘出不一樣的風味。

新市:茶糕

新市茶糕的歷史可上溯到南宋時期,明朝正德十一年刊本《仙潭志》與清康熙年的輯本《仙潭文獻》均有提到這款美味。

有一首打油詩如此記載“新市茶糕”製作工藝:“碾米村前白鷺低,撒粉勻落箱格齊。肉餡新糯香猶烈,熱霧籠蒸又疊起。”

白嫩的外皮,透出內裏紅亮的肉餡,甫一齣籠,米香混合著肉香立刻往鼻子裏鑽。糯米粉蒸熟後略帶黏連的軟糯,和醬香濃郁飽滿多汁的大顆肉餡,吃起來比包子香潤,比肉粽精緻。

舊時新市人品嘗茶糕時,往往在茶館裏,手捧杯濃濃的紅茶,咬一口糕,呷一口茶,“茶糕”之名便由此而得。

如今新市的茶糕,不僅深受本地人喜愛,更是有走出浙江、走向國際的趨勢。

美食和旅遊向來密不可分,“五一”假期在遍覽美景的同時,也可以按照這份美食攻略打卡品嘗哦。

【責任編輯:曹洋】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