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擱淺貨輪已恢復至正常航道
新京報訊 (記者 彭岸 欒若曦)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29日發佈聲明説,擱淺貨輪“長賜號”已經完全恢復至正常航道。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表示,“長賜號”重新上浮之後,運河還需三天半就可以恢復暢通。3月23日,“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撞到堤岸擱淺,導致運河中斷運作。
船體已經上浮脫淺
據俄羅斯衛星網消息,3月29日,埃及總統塞西宣佈蘇伊士運河河道的疏通工作成功完成。
“一旦輪船上浮,運河將會24小時運轉。”3月29日下午,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烏薩馬·拉比耶告訴埃及媒體,疏通完目前的擁堵將需要大約三天半。此前,烏薩馬·拉比耶在一則聲明中説,擱淺貨船的船身方向已修正80%,救援團隊將在接下來幾小時內繼續工作直至船身位置被完全修正。
實時位置顯示,貨船船身已逐漸擺正,接近於和運河河岸平行狀態。
海事服務供應商Inchcape在社交媒體上公佈消息稱,“長賜號”于當地時間29日上午4:30(北京時間10:30)成功上浮脫淺。
“長賜號”已擱淺近一週
當地時間3月24日,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發表聲明説,一艘重型貨船“長賜號”23日在蘇伊士運河新航道擱淺,造成航道擁堵。“長賜號”長約400米、寬約59米,正駛向荷蘭鹿特丹港。
蘇伊士運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海運通道之一。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根據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數據,僅2020年一年,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舶接近1.9萬艘,平均每天51.5艘,這條運河也是埃及收入的主要來源。
如何成功“解救”這艘巨輪,成為了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的難題。數據分析稱,船東和保險公司或將面臨總計超過1億美元的索賠。
首先的工作重點是清理泥沙。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稱,要想移動堵塞航道的“長賜號”,需要從運河中清理出2萬立方米的沙子,其數量相當於8個奧運會游泳池。隨後,救援團隊動用十幾艘拖船並試圖利用漲潮的有利條件幫助“長賜號”脫困,不過嘗試失敗了。
據海運服務供應商Inchcape消息,當地時間3月29日,“長賜號”成功重新上浮。不久後,埃及當局表示“長賜號”集裝箱船已經轉向“正確方向”,堵塞的水路將有望很快重新開放。
■追問
擱淺原因是自然還是人為?
“長賜號”在當地時間上週二陷入擱淺。起初,一陣突如其來的強風和阻擋視線的沙塵被認為是罪魁禍首。當時的風速被記錄為40節,約等於一小時74公里。
但是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説,這不是這艘船擱淺的唯一原因,可能還存在技術或人為錯誤。
據彭博社報道,在擱淺前的片刻,“長賜號”行駛的速度顯然快於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設定的限速。彭博社援引自己的數據稱,“長賜號”在擱淺前12分鐘記錄的速度為13.5節,而通過運河的最大允許速度在7.6節至8.6節之間。
不過,一位與擱淺無關的船長表示,船長有時會加速以在暴風雨中更好地控制船隻。
彭博社同時也提到,“長賜號”沒有護送的拖船。儘管這不是一項必需的要求,但是當天“長賜號”前面兩艘船都有護送的拖船。
如何預防事故重演?
據“海事主管網(The Maritime Executive)”稱,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加,預計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大的船隻通行,航運業必須對未來的各種情況做好準備。改裝大型船舶的船首推進器是一種應對側風推動船舶偏離航道的方法。同時,如遇天氣不佳,運河管理局需要向接近運河和沿運河航行的船舶提前發出警報。
地中海和紅海之間不斷變化的天氣狀況,加上通過蘇伊士運河航行的大型船隻,增加了未來發生航道堵塞事件的風險。如果能開啟第二條橫貫北極的平行航道,或許能為未來堵塞事件分流部分海上交通,確保船舶仍然有航道可以走。
■影響
蘇伊士運河阻塞帶來哪些影響?
據BBC報道,每天約有12%的全球貿易通過這條蘇伊士運河運輸。
“長賜號”擱淺導致運河通航中斷,數據顯示,從3月23日開始到26日,有153艘船被困,截至3月29日,還有超過300艘船隻在排隊等候通行。
德國保險巨頭安聯集團估算,蘇伊士運河阻塞或令全球貿易每週損失60億至100億美元,並使年度貿易增長率降低0.2至0.4個百分點。
CNBC指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此次危機是對全球供應鏈又一次打擊。運輸延誤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日用品、衣物到健身器材、電子産品、食品以及能源供應都會受到波及。
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是油價。BBC指出,每天約100萬桶石油和8%的液化天然氣需要通過蘇伊士運河運輸。當地時間3月25日,國際油價短暫走高,不過市場預期貨輪擱淺給蘇伊士運河運輸帶來影響有限,當天晚些時候油價再次回落。
另外,衛生紙等日用品的短缺風險也在上升。全球最大木漿製造商Suzano表示,蘇伊士運河阻塞危機或導致木漿供應中斷,影響衛生紙供應。據《今日美國》報道,從東非和亞洲運往歐洲的咖啡豆都要經過蘇伊士運河,此次阻塞還可能造成咖啡短缺。歐洲家居企業也表示有貨物擁堵在運河之中。
《華爾街日報》指出,蘇伊士運河為歐亞之間提供了最快、最直接的航運路線。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分析,預計歐洲的製造業、汽車行業將受到最大影響,因為他們實行準時制庫存管理,並不囤積零部件,目前掌握數量僅夠短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