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七旬老人古運河畔開“講堂” 宣傳運河文化十三載
常州有一位熱心的退休老人,他每天騎著電瓶車,穿梭在大運河兩岸,從南港碼頭到青果巷,從文亨橋到三堡街,沿途用自己的方式向市民遊客講述運河故事,擦亮人們記憶深處的城市印記,傳播古運河的文化之光。
(張文友在大運河畔向市民遊客宣講運河文化)
老有所為退休老人成為“運河叔”
老人名叫張文友,今年75歲,是一位退休工程師。由於妻子是常州人,1974年,他從家鄉南京來到常州定居,之後在戚機廠工作了20年。1996年,張文友被調到天寧區經貿局上班,直至2008年退休。如何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有意義,這位老人給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個規劃——當一名大運河文化宣講志願者,讓更多人了解大運河、保護大運河。
(張文友在家中認真準備宣講材料)
“大運河常州城區段由西向東橫穿市區,長約23公里,被列為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産的31個遺産區、27段河道之一。”運河畔、老橋邊,張文友只要站定一開講,就會吸引不少路過的市民和遊客,他的宣講內容豐富,地理知識、風俗民情、奇聞軼事信手拈來,滔滔不絕。他不僅熟悉大運河常州段,對於江南地區的任何一條運河,都能隨口説出開鑿年份、航運、水流等情況。
這些豐富的大運河文化知識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是自己在常州生活近50年的積累。”張文友表示。其次,自從立志當大運河文化宣講志願者,他就處處留心,注重知識的挖掘和收集。每到一個地方,只要聽説當地有跟大運河相關的故事,他就會記下來,然後翻閱大量的書籍和史料求證、補充。一旦發現材料有存在爭議的地方,他就會主動向文史專家求證,確保讓市民了解常州的真實歷史和原汁原味的文化。
就這樣,張文友堅持13年收集、宣講大運河的故事,被熟悉他的人們親切地喚作“運河叔”。
(張文友在常州大運河記憶館裏學習)
堅持不懈“新舞臺”上傳承運河文化
近年來,常州各相關部門積極行動,匠心雕琢常州大運河文化帶。隨著運河沿線的名人故居、考古遺跡、水工設施、工業遺存的逐步提升改造,張文友找到了更大的宣講舞臺。
2015年,常州市政府對大運河邊的南港碼頭進行了修繕,再現了五代時期的羅城古城墻遺址,並在碼頭邊上製作了一幅常州古城變遷圖。全新的環境和濃郁的人文氣息讓張文友非常迷戀,從那時起,他幾乎每天都要來走上一遍,時不時跟周圍的遊人講講運河往事。後來,聽的人越來越多,隨機的宣講就固定了下來。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7點半,張文友都會準時到南港碼頭講上兩個小時的運河文化故事。久而久之,很多碼頭附近的居民成了他的忠實粉絲。
除了南港碼頭,緊鄰大運河的青果巷也是張文友常去的地方。2019年青果巷修繕完成後,就成為常州的一處網紅打卡地,晝夜遊人如織。人群中,張文友隨意選一處空地,不緊不慢地講上幾句,周邊就聚滿了遊客。南來北往的人圍住他聆聽故事,向他提問,掏出手機跟他合影,從這位老人這裡感受千年大運河留給常州的輝煌。
(張文友晚上在青果巷宣講運河文化)
近年來,張文友還深入常州的各個基層社區為居民講解大運河文化知識,他先後被聘為武進區湖塘鎮東方社區文明宣講員、天寧區茶山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宣講員、清涼新村第二社區“新時代”黨員宣講隊宣講員,並多次被評為社區優秀黨員志願者。
古運河穿越千載時空,成就了常州“舟車會百越,襟帶控三吳”的繁榮。古稀之年的張文友,用自己的滿腔熱情講述這條古運河的故事。正因為有他這樣的常州人,大運河的文脈才會像運河水一樣,綿綿不絕,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