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和長江等文物保護,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文物保護的要求,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文化支撐。”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説。
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典型標識。
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強調,要以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幹,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使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初步形成。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産,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經過充分的調研,並結合當前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際和文物保護狀況,賀雲翱認為,要開展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和長江等沿線文物資源的調查、研究,摸清各自家底,並建立數據庫。調研對象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自然遺産、文化景觀、博物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重要文獻資料等,形成包括各類線性文物本體在內的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數據庫。
賀雲翱建議,在各省編制的省域有關專項規劃的基礎上,中央有關部門對其進行嚴格審核和有機整合,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分別編制形成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文物保護專項規劃,用於指導和監督各地對專項規劃的落實。
“充分運用文物資源加強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長征精神、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系統研究,突出各自整體的辨識度。同時,利用現有設施和數字資源,建設數字雲平臺,對相關文物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打造可持續運作的網上空間,並依託國家數據共用交換平臺體系,建設完善相關文物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賀雲翱説。
“實施線性文物保護協調推進基礎工程,這一點很重要。”具體實施上,賀雲翱建議,要充分發揮各省(市、區)地方黨委、政府主體作用,聚焦文物保護傳承目標,系統推進以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和長江等文物為核心的重點基礎工程建設,推動相關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對瀕危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對重點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等。依託線性遺産空間分佈特點,串聯沿線文物資源,形成文物保護帶和文化生態保護區,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生態性博物館區,促進相關文物保護與文化旅遊、生態保護等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