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畫家王志學《京杭大運河》圖卷問世

發佈時間: 2021-03-01 15:00:29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020年8月,王志學與恩師陳雄立進行創作交流。

蘇士澍題跋

陳雄立題跋

畫家王志學的《京杭大運河》圖卷已經創作完成。此圖卷長50米,寬53釐米。由北京北部巍峨壯麗、滿目春色的八達嶺長城開篇,向南描繪京杭大運河北端水源發源地白浮泉及昆明湖、什剎海等特色景觀,將大運河前世與今生大幕徐徐展開,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裏運河、江南運河兩岸風光、人文景觀逐一展現,潑墨賦彩于筆端的百餘景點,像璀璨的明珠,鑲嵌于途經運河的沿岸上。畫面最上端勾畫的古運河開鑿、漕運、市景、典故等場景時隱時現,將歷史之長河在回顧與暢想中呈現著勃勃生機。

京杭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于隋代,發展于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之水上交通要道,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全長1794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在2500年曆史進程中,為中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乃至文化繁榮做出重要貢獻。

此圖卷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蘇士澍題寫引首,國畫大家陳雄立題寫跋尾。王志學的恩師,年已82歲高齡的陳雄立跋曰:“志學與我習畫至今40年,畫志遠大,契之不捨。今見其大運河暢想之作,至為感動。志學祖居通州運河之畔,酷愛文學藝術,時于運河即徘徊幻想大運河古今變換興衰之狀。今之力作50米長卷,歷時三年之探索,經常利用假日,隻身驅車大運河所經之城市,畫其新貌……今志學完成此作絕非偶然,實見他對民族之大愛,對文化藝術之熱誠。至於他對藝術風格的創新,寫運河之美,出運河之新,不僅大小城市之寫照,而且在雲中出現歷史人物影像,這種浪漫之手法也吸取了如唐詩李白之《夢遊天姥》,白居易之《長恨歌》的方法,擴大了時空之概念,即是歷史之再現,也是心靈之無限,謹祝成功。苦禪先師曾題句:“所謂人格,愛國第一”。最後以一首小詩相贈:運河馳天下,先人為民生。我輩識尊意,共仰大道平。”

王志學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齊白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潛心致力於對大運河文化的研究與探索。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説,運河春秋第一部《永升齋》,榮獲中廣聯有聲閱讀委員會“2018年創優評析小説連播節目一等作品”,他創作的運河春秋第二部長篇小説《潞通堂》已經脫稿。

《京杭大運河》圖卷局部

 

推薦閱讀
“四川造”埃及蘇伊士運河鐵路橋成功試轉 ●四川路橋繼挪威哈羅格蘭德大橋、挪威貝特斯塔德桑德大橋之後,又一座在“一帶一路”倡議助推下斬獲的大型橋梁項目本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眉靈)3月16日,遠在埃及的四川路橋埃及蘇伊士運河鐵路平轉開啟橋項目部傳來消息:世界最大的平轉橋——埃及蘇伊士運河鐵路橋EPC項目新橋轉動裝置成功試轉,標誌著新橋建設又一關鍵工序完成,即將進入第二批鋼結構安裝施工,距離建成通車再邁一步。項目建設包括在新蘇伊士運河新建鐵路大橋及對舊蘇伊士運河現有鐵路大橋升級改造。該項目也是四川路橋繼挪威哈羅格蘭德大橋、挪威貝特斯塔德桑德大橋之後,又一座在“一帶一路”倡議助推下斬獲的大型橋梁項目。
京杭大運河淮安段風光帶春景如畫 近年來,淮安市堅持生態發展理念,不斷加強對京杭大運河岸線的生態保護建設,建有慢行步道、親水準臺、景觀小品等,構建集運動健身、休閒娛樂、交流體驗為一體的濱水景區,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河北香河打響北運河旅遊通航百日攻堅戰 香河縣北運河旅遊通航施工現場,工程機械有序作業。3月11日,香河縣召開北運河旅遊通航百日攻堅誓師動員大會,對北運河旅遊通航工程再部署、再落實。在北運河的岸邊河灘地上,上百輛工程機械有序作業,挖掘機、推土機轟鳴聲震耳欲聾,重型卡車來回穿梭……香河縣北運河旅遊通航施工現場,工程機械有序作業。
今年下半年揚州運河三灣景區將現兩大新景觀 大運河非遺文化園已全面開啟建設,計劃今年7月開放在大運河博物館東側,又一項重點工程項目、國家文化公園三灣核心展示園大運河非遺文化園已經全面施工建設。大運河博物館最後一座塔吊拆除,土建全部完工日前在大運河博物館施工現場看到,工程最後一座大型塔吊已經拆除,這標誌著大運河博物館建設大型施工畫上圓滿句號,土建全部完成。日前現場採訪時看到,如今在運河三灣風景區,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及附屬工程最後一座塔吊已拆除,土建全部完工,開始全景呈現。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