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運河重塑風流 “五水共治”再繪新景
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三,元宵節到來之際,杭州市高新區(濱江)西興街道組織了一場“雲遊西興鬧元宵”直播活動,觀眾們在主播的帶領下,沿著官河一路“雲遊”千年古鎮,剪窗花、做燈籠、猜燈謎……好不熱鬧,白墻黛瓦的老街在小橋流水的官河映襯下,呈現出古色古韻的江南美景,更是讓螢幕前的觀眾直呼“仿佛穿越了”。
官河處於浙東運河端頭,有段時間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黑臭河”,近年來,經過“五水共治”的整治,官河先後完成了河道清淤和截污納管工作,對河岸開展全方位、全形度的清淤和污水管網的提升改造,清淤約22000余方,提升改造污水管網約1500余米,對污水處理做到應收必收、應納必納,管網應改必改,基本實現污水零直排。流暢、水清、岸綠、景美也已成為官河及其兩岸的新常態。
在濱江,變美的不止這條官河。
自“五水共治”工作推行以來,濱江的水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截至目前,濱江區已累計開工建設治水項目500余個,累計投資約50億元,2020年年底,濱江區以85.3分的優良成績率先在全市通過“污水零直排區”驗收,白馬湖被評為省級“美麗河湖”,太廟橋河、廟後王河、永久河被評為市級“美麗河道”。
因水得名,擁江發展,“水清岸綠”的水環境已經成為高新區(濱江)又一張閃亮的金名片。
作為杭州水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濱江區共有41條大小河道與1個湖泊貫穿其中,水域總面積約150萬方,這裡河道交錯,管網密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濱江産業園區與居民住宅樓拔地而起,無論是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問題,還是河道淤泥、漂浮物的清理問題,都給治水工作帶來不小的壓力。
如何破解監管難題,因地制宜地採取治理措施,提高濱江區水環境品質?近年來,濱江區圍繞“數字濱江”建設,大力推進數據賦能治水的濱江實踐。
平靜的水面上,一艘小船緩緩航行,它所到之處,水面上的漂浮物、垃圾等被收入“腹”中,這是2020年8月起,在濱江區開展應用的無人機、無人船治水場景。
濱江的“治水利器”,還有很多——
“三水合一”的GIS地理資訊系統和排水設施運作監控系統像無數雙“眼睛”,實現全區雨水、污水、給水的運作、監控、調度等功能;80萬個網格如同80萬個“神經末梢”,全面監控轄區河道水文、水質、實時環境及雨水管網水位等資訊;在引水端,各個排灌站加裝水質濁度已經實現了自動檢測儀和自動處理,可對引入的錢塘江原水進行預處理,引“清水入城”。
而這些“利器”,都被一個“大腦”——濱江治水雲平臺統一調度,打通數據壁壘,實現各治水數據的互聯互通,提升各類涉水事件的感知、決策、預警、調度與控制能力。
積極借助高新技術産業優勢,不斷深化“科技治水”成果的同時,高新區(濱江)也積極為各類高新企業提供更優營商環境。
自32家企業上任“科技河長”後,2020年6月,高新區(濱江)又成立了“科技治水聯盟”,“濱江設計、濱江製造、濱江建設、濱江運維”的一體化應用模式,不僅實現對企業的反哺,且不斷向全國輸送科技治水的“濱江模式”。
水清了、景美了,可親、可玩、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一流現代科技新城正在悄然走來。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治水工作開啟新征程的一年。高新區(濱江)治水辦負責人表示,高新區(濱江)將積極借助高新技術産業優勢,充分展現高新區“科技”與“創新”的基因,對標“走在前列”,形成“濱江經驗”,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上演更多“産城人”融合的“濱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