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鄉村振興
益陽赫山區:新農人楊利明父子借地生金蹚出新天地
作者:謝輝 李微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3-30 13:39:43責任編輯:

“新鮮羊肚菌已經冒尖,7天后可上市……”連日來,天氣晴好,食用菌見光即長,3月28日,益陽市赫山區衡龍橋鎮湘江西村的楊利明拍著小視頻,操著一口“白石塘腔”現場配音,手指一點輕鬆“觸網”,不出半日,天南地北的訂單紛至遝來,楊利明趕緊叮囑兒子,算一下産量,叫停部分訂單。楊利明走精品蔬菜之路,開春就進賬不菲。

數字見證著楊利明父子種菜的名氣:2021年他的蔬菜基地共做成了1600萬元蔬菜生意,發給當地農民的勞務費就近300萬元;兒子的公司也賣出了400多萬元農産品,電商銷售額突破300萬元。

楊利明才年過50,但大家都稱他老楊。2011年,村裏引進一家農業企業,計劃發展蔬菜種植。老楊辦事靠譜,企業負責人拉他一起幹, 4個多月腳不沾地地忙,企業流轉到500多畝地,卻出現了經營問題。老楊找到5個老夥計,只好把企業頂了起來。

開局一波三折,結果卻十分順利。先建大棚蔬菜基地,再組農民專業合作社,萬事皆順。村裏地勢平、水源足,老楊種菜如魚得水,茄子、辣椒、小白菜等蔬菜長勢喜人。種菜、賣菜,這樣簡單的生意,老楊原以為能一直幹下去,好日子卻只維持了3年,老楊的蔬菜漸漸不再暢銷,粗放經營的蔬菜種植,成了大路貨。

“必須要轉型了。”老楊放下手頭的菜地,跑到山東、河南等地,從一些知名生産基地取經。老楊明白,蔬菜闖市場,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是方向。

老楊先請專家進村,對土地做了兩次全面“體檢”,確定土地沒污染,他拿出半輩子的積蓄,對蔬菜基地進行大改造。“玩的都是高科技,基地裏新品種、新肥料的應用率達到100%。”他還在基地架上攝像頭,建立農産品溯源模式,讓顧客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蔬菜的生産情況和種植過程、檢測證明。

攤子越鋪越大,老楊應付不過來,盯上了在外工作的兒子楊迪。架不住父親的遊説,2017年,24歲的楊迪成了村裏第一個大學生農民。小楊有自己的想法,成立公司幹起了特色農産品加工。“父親賣出去的都是新鮮菜,我就跟他搞‘錯位發展’。”基地裏的蔬菜品質都不賴,但有些産品因為品相不過關,入不了老楊的“法眼”,楊迪借機撿漏,二次加工,把這些菜做成幹辣椒、卜豆角等農家菜,在多個網購平臺開設網店,曾經上不了臺面的鄉土菜,搖身一變成了熱銷品。

目前,老楊的蔬菜基地裏,每公斤“魔山壹號辣椒”能夠賣到近200元,標價240元每公斤的羊肚菌已預訂一空。他的精品蔬菜走進了長沙的高端超市,並跟廣東企業簽約,闖進了香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