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鄉村振興
幹群同心發力,益陽大通湖區殯葬改革呈現一派新氣象
作者:徐剛 李雙建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1-27 11:57:43責任編輯:

歲末年初,燒“錢”放“炮”、祭祖拜先是傳統習俗,但是,在益陽大通湖區,以往鞭炮齊鳴、煙霧繚繞的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束鮮花和一份寧靜。這是大通湖區開展殯葬改革,以文明新風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成果。

2022年新年伊始,大通湖區委、區管委帶領幹部群眾同心發力,以移墳、平墳為突破口,穩步推進美麗湖鄉建設。

該區的金盆鎮瀕臨東洞庭湖,三面環水,是實實在在的“水鄉小鎮”。本應是“岸芷汀蘭,鬱鬱青青”,但幾十年來,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習慣於把逝去的親人葬在道路、溝渠和隔堤兩旁。46平方公里的小鎮散埋舊墳就多達6000余座。位於金盆一橋和二橋之間的“金糖路”只有1.5公里長,是該鎮通往外界的唯一縣道,1.5萬人的出行和全鎮農副産品的運輸都靠這條縣道。這樣一條不長的縣道,兩旁的散墳就有400多座。用當地人的話説,一到清明節或春節前後,這裡就像一座“鬼城”。區鎮兩級多次想把這條道路升級改造,但終因散墳遷移問題無法實施。區委、區管委做出部署後,金盆鎮黨委、政府迅速啟動舊墳遷移工程,成立了以書記、鎮長牽頭的“舊墳遷移領導小組”,明確3名鎮級領導牽頭組織由鎮、村(社區)黨員幹部成立了3個攻堅小組,“分組包片”廣泛宣傳發動;同時組織164名黨員,逐戶到府動員;要求黨員幹部帶頭做好前輩、親屬舊墳遷移工作,統一了廣大群眾的思想。增福村黨總支書記譚建兵舅舅的舊墳也在遷移之列,他主動找到住在益陽的舅媽做工作,並多次電話與廣州的表弟、表姐妹聯繫,僅用兩天就將舅舅的舊墳遷移。在他的感召和帶領下,全村251座舊墳不到一個星期就全部遷移完畢。

該鎮地處大東口村的“金孝陵園”是去年12月初啟動建設的舊墳集中安置陵園。現在,這裡已是綠樹環抱、依河伴水,階梯式墓穴錯落有致,一片寧靜和肅穆。鎮黨委書記石宇介紹説,在啟動舊墳遷移之前,鎮黨委、鎮政府就籌資300多萬元啟動了“金孝陵園”的建設。這裡海拔29米,是全鎮最高處,而且依河而建。在一、二期工程完工後,鎮裏專門組織了部分有舊墳遷移任務的群眾前來參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和好評。目前,這裡已使用了500多個墓穴,還有近1000個生態墓穴仍在加快建設中。

在這次舊墳遷移過程中,金盆鎮黨委、鎮政府根據不同人群制定不同方案,不搞“一言堂”和“強制遷”,用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和溫情宣傳感化群眾;對於親屬在外地的,工作組採取電話、微信、短信的方式多次宣傳交流,並安排專人、專用機械幫助遷移。10天時間就完成700座舊墳遷移任務,最多的一天完成100多座,截至1月25日,“金糖路”沿線舊墳全部完成遷移。

目前,平墳、移墳工作已在大通湖區各鎮全面啟動,其中河壩鎮完成平墳面積9500平方米,美化生態環境面積35300平方米,省道307河壩鎮路段旁的167座舊墳全部完成平整和綠化。大通湖區委書記王新宇表示,平墳、移墳工程實際上就是一場“鄉村文明”的大革命,今後一段時期,大通湖區將力爭通過殯葬改革一系列行動,革除喪葬陋俗,改善村容村貌,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力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