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試驗
1963年初,國防科委要求中科院承擔首次核爆炸試驗中光、熱輻射和多種力學參數測試任務(包括 8 項光熱輻射參數測量和 7 項力學參數測量),提出測量方案並研製所需測量儀器。中科院組織了地球物理研究所、力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聲學研究所、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 11 個研究所緊急安排該項任務。新技術局和各研究所都指定專人負責,採取了有力措施確保優先解決各研製項目的生産安排問題和器材供應問題。1963 年底大部分樣機接近完成,1964 年 1 月,測試設備樣機進入了正式産品的小批量生産階段。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全部觀測儀器和設備的研製任務。
1964 年 12 月,中共中央專委向中科院下達 27 項任務,大部分是第一次核子試驗測量任務的擴充和改進,要求 1965 年 2 月15日前確保完成。中科院按時完成了各項測試設備和技術準備,並派出不少科研人員到爆炸現場參加試驗(圖 1)。
圖 1 1964 年,中國科學院研製成功的 64 型光電快門高速ZDF- 20 轉境式半周等待型高速攝影機拍攝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狀煙雲
1964 年底,國防科委委託中科院承擔核爆炸生物效應研究。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承擔了該項任務,進行了歷次核爆炸試驗中的動物試驗,研究了實驗動物及其後代臨床醫學、血液學、細胞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生物遺傳學、劑量學等多學科的遠後期輻射效應。
1964 年 4 月,中科院承接了地下核爆炸試驗有關科研任務,先後安排了 11 個研究所承擔 27 個科研項目,包括為爆炸場區選擇、場區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地質資料而進行的野外地質勘探、岩石的成分分析、岩石的物理力學特性等實驗研究,為地下核子試驗測試方案的確定而進行的理論分析、理論計算,以及測試技術和測量儀器的研究和試製等。其中,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和計算技術研究所共同負責了“地下核爆炸近似計算方案”的研究:力學研究所負責地下核爆炸力學效應近似計算和數值模擬的力學模型研究;計算技術研究所負責該項數值計算的計算方法研究、程式設計以及利用該所電腦進行計算;最後,再由力學研究所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1969 年 3 月,兩所完成了研究任務,其成果為中國首次地下核子試驗採用。在第一次地下核子試驗中,中科院的 6 個研究所共派出 49 人到試驗場地,協同國防科委 21 所完成此次核爆炸的測量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