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學城的興起(1951—1999年)

發佈時間:2019-09-11 09:54:26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楊小林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中關村,科學城,電子一條街,體制改革,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

科技人員的“下海潮”與“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興起

1978 年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觀點。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由此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大潮也直接衝擊著中國最大的高智力知識密集區——中關村。

1980 年 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春先在 3 次考察了美國的“矽谷”和波士頓 128 號公路後,移植美國矽谷的新技術擴散模式,用北京市科協借給他的 200 元人民幣,在中關村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北京電漿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實行“不要國家編制,不要國家投資,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兩不三自”原則,最早以一種準企業的方式嘗試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應該説,這是“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起點,而“一條街”的地域概念也第一次超越了中關村的行政轄區。

此舉打破了中科院以往的寧靜。立刻有一批“不甘寂寞”的科技人員在服務部的周圍開始了創業嘗試;但同時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責難,認為服務部“搞諮詢工作髮發津貼,擾亂了科技人員的思想,擾亂了科研秩序,腐化了科技隊伍”。陳春先創辦服務部及其艱難的狀況,被新華社北京分社的記者潘善棠用題為《研究員陳春先搞“新技術擴散”試驗初見成效》的內參在 1983 年 1月6日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刊出。1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啟立作了批示:“陳春先同志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條新路子,一方面較快地把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産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作貢獻。一些確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可以先富起來,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當然還要研究必要的管理辦法及制定政策。此事科協要大力支援。如何定,請耀邦酌定。”隨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胡耀邦批示:“可請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方針政策來。”1983 年 1 月 25 日《經濟參考》頭版刊發了《“一個新科技擴散區”在北京海澱區出現》的相關報道(圖 4)。

圖 4 1983 年 1 月 25 日《經濟參考》的報道——《“一個新科技擴散區”在北京海澱區出現》

<   1   2   3   4   5   6   7   8   9   10   >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