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將進入2.0版

發佈時間: 2017-04-27 09:33:40 | 來源: 南方日報 | 作者: 趙曉娜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走出去,技術,概念股

南方日報:“一帶一路”將為全球化帶來怎樣的改變?

王義桅:“一帶一路”引領的新型全球化是以發展為導向的,是投向實體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實現互聯互通的投資規模達幾十萬億,如果能完成這樣的任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從中受益,尤其是陸海聯通,將産生巨大想像空間。

1.0版本需要升級換代

南方日報:您在多個場合提到,“一帶一路”即將進入2.0版本,其中的含義是什麼?

王義桅:從歷史來看,1.0版本是從絲綢之路的復興開始的,還有古絲綢之路的痕跡存在。2.0版本是時間和空間上的拓展,內涵上已不僅僅是“走出去”,而更多是有全球視野的“走進去”,是1.0版本的升級換代。

當前,英國脫歐等“黑天鵝”現象頻出,而根據美國、英國國防部報告,未來20多年世界都將進入轉型期,未來數十年要面對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短缺、意識形態復蘇等,以及世界權力從西方向東方的轉移。這是我們建設“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

“一帶一路”建設以基礎設施為主,週期很長,成本高,要建設不容易,要守住運作也不容易。這就要以前瞻式思維才能解決問題。“一帶一路”也需要借助發達國家的力量,這是人類共同的事業,整個世界都將從中獲益。

南方日報:近些年來,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對外承包工程、服務外包等方面的增長形勢都相當喜人。未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全球經濟中將承擔怎樣的角色?

王義桅 此前,全球分工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開放市場,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成為“世界工廠”,也形成了同發達國家的競爭,這引發了他們對中國製造業的一片抱怨,其間互補合作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當下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現狀是一樣的。他們需要中國的技術和資金,中國需要他們的市場,這讓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轉型提供一個可能性。我認為,這解決了原來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問題,尋找到了新的合作亮點,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

未來海外産值要超過國內

南方日報:在“一帶一路”落地過程中,將為中國企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王義桅:近些年來,中國企業大量“走出去”,國內市場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發達國家出於技術保護的考慮,也對中國投資設置重重限制,我們發現原來的模式出現了問題。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處於工業化待起飛的階段,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空間。比如電力,世界上還有13億人口沒有用上電,正是中國企業大顯身手“走出去”的空間和機會。

而到了一定階段,企業“走出去”將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整個産業鏈全部延伸,未來的市場空間更大,“海外GDP”要超過國內的GDP。因為“一帶一路”沿線涵蓋了44億人口,雖然經濟不發達,但增長潛力是無限的。

南方日報:廣東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了什麼樣的貢獻?

王義桅:從全國來説,廣東在“一帶一路”沿線的佈局是最領先的,廣東不少企業早早就起步了。“一帶一路”部分國家也在學習廣東特別是深圳的成功經驗,比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肯亞的蒙巴薩港都是廣東港口模式的複製。

其中,蒙巴薩就宣稱要成為深圳一樣的城市,帶動整個東非找到出海口,並且鐵路延伸到內羅畢乃至烏干達、埃塞等鄰國,形成經濟最有活力的區域。

廣東在一些領域的先行先試,不僅讓中國給世界提供了成功經驗,接下來也要勇於將自己的經驗傳遞出去。在這個方面,可以通過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來完成,比如培訓這些國家如何搞開發區、工業園區等,最後形成海外合作中心、産業轉移中心、創新中心等等,為“一帶一路”國家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智慧。

     1   2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