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5月中旬在北京舉行,28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確認出席。
中國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取得了怎樣的進展?“一帶一路”倡議將為全球化帶來怎樣的改變,又將給中國企業帶來哪些機遇?廣東又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怎樣的貢獻?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作者王義桅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
從“概念股”轉為“績優股”
南方日報:自2013年3月中國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從共識到行動、從倡議到機制,您認為取得了怎樣的進展?
王義桅:可以説,“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的時間,能有這樣的發展態勢非常了不起。從來沒有一個戰略能如“一帶一路”一樣從無到有,到今天國際上都在談論,而不僅僅是“中國崛起”這樣的議題。
其次,“一帶一路”也已經成為推動全球化、全球治理的主要抓手。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的旗手,通過項目對接、標準對接、平臺對接,“一帶一路”成為與沿線國家對接的重要抓手。目前一些標誌性項目和産業園區已經落地生根,成為早期收穫一部分,未來預計還有7000多個項目、幾千億的投資金額投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一帶一路”正從“概念股”轉為“績優股”,最後將成為各個國家參與、受益的“眾籌股”。
幫助內陸地區尋找海洋
南方日報:目前,“一帶一路”獲得了沿線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參與和響應,為何會在國際社會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
王義桅:“一帶一路”之所以獲得如此巨大的反響,主要是抓住了三大人類共同的任務和目標的實現,而不僅僅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需要。
其一是脫貧致富。“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7億人的脫貧致富,佔整個世界脫貧貢獻的七成,而許多發展中國家仍然沒有擺脫貧困,“一帶一路”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立足於自我發展的道路,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才有可能搞工業化,是真正惠及老百姓的、以發展為導向的全球化。
其二是減小貧富差距。“一帶一路”就是幫助內陸地區尋找海洋,進行全球産業的佈局。互聯互通實現以後,陸上“天塹變通途”,將有助於消弭南北發展的差距、東西方發展的差距、沿海和內陸的差距、農村和城市的差距等。
其三是解決人類全球化及全球治理的難題。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發展不夠平衡,“一帶一路”就是要打造更加開放、均衡、包容和普惠的合作架構,打造新型全球化,通過倡導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發展的治理觀,讓世界分享中國統籌兼顧、標本兼治思想。這就是為何“一帶一路”在國際上引起重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