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要聞 > 

安徽:交通運輸向“新”賓士

發表于:2024-03-25 10:48  作者:范克龍、吳敏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新質生産力,已成為當前經濟領域的高頻熱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産業和重要服務性行業,是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深度推進的關鍵支撐。

依託科技賦能,在交通運輸領域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同時發揮交通運輸滲透千行百業的優勢,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提供場景應用和支援,更是安徽乃至長三角地區交通運輸行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路徑。

應用牽引

加快智慧網聯升級

無人駕駛離我們還有多遠?

3月14日,記者打卡合肥駱崗中央公園自動駕駛應用場景,作為最早投入商用一批的測試項目,這裡的無人車自去年9月份投入使用,平均行駛路程已經超過2000公里。

隨著一輛無人駕駛觀光巴士穩穩停靠路邊,記者掃碼繳費後,車門緩緩打開,落座後,雖然無人駕駛,汽車行駛平穩。

“乘客只需打開駱崗公園無人駕駛App,手機掃碼購票,即可乘車,繞行公園一週近7公里,大約四五十分鐘。”現場負責人介紹,該套無人駕駛技術由安徽中科星馳公司研發裝備。目前,駱崗公園共投入無人駕駛汽車14輛,其中4輛無人駕駛觀光巴士,還有多輛無人售賣車和無人清掃車。

中科星馳公司副總經理姜洪超介紹,這款無人駕駛巴士採用了現在最高級別的L4級技術裝備,通過下載高清地圖設置了行駛的觀光路線,實現了完全無人駕駛。車上搭載了多種感測器,包括6個雷達、11個攝像頭,實現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監測,相當於安裝了十幾雙眼睛。同時,由於搭載了大算力晶片,可以及時地做出避障、拐彎、剎車等操作,反應時間不超過200毫秒,確保行駛安全。

姜洪超介紹,目前該項目圍繞真實場景和運營需求,以自動駕駛觀光、無人售賣、無人清掃為切入點進行應用示範,成功實現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運營。下一步打算投入更多的車輛,實現公園全覆蓋,進一步方便市民使用。

智慧網聯汽車作為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綜合應用的載體,已是數字經濟和汽車産業融合發展的重點。近年來,合肥加快佈局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新賽道,集聚江淮、大眾安徽、蔚來汽車、合肥比亞迪、合肥長安等整車企業落戶,帶動眾多智慧網聯汽車産業鏈企業紛紛匯集合肥。

2023年,合肥正式發佈《合肥市智慧網聯汽車測試全域開放方案》,全面開放主城區智慧網聯車輛道路測試。目前已開放四批次測試道路,測試車輛涵蓋乘用車、商用車、低速無人車等多領域。

“無人駕駛時代”正加速到來!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省交通行業全面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結合交通強國建設試點、自動駕駛先導應用試點、交通新基建等工作,以創新為主導,以産業為土壤,以應用為牽引,推動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推動智慧網聯汽車、智慧製造等試點示範項目建設,鼓勵交通資本投資高新技術産業,推動交通運輸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

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聶愛國表示,在加快建設交通強省新征程上,將加強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新質生産力,推動交通運輸發展“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更多依靠科技賦能助力交通高品質發展。

智慧建造

加快工程工業化轉型

修路架橋也能像工廠生産汽車一樣,每一道涵洞、每一根墩柱、每一片梁板都可以在工廠加工完成,再運輸到施工現場直接組裝。

2023年通車的德上高速公路合肥至樅陽段,就是這樣一條工業化建造的高速公路,工業化率高達92%,被列為交通運輸部智慧製造示範工程和BIM建造示範工程,堪稱高速公路工業化智慧建造的典範。

作為這條高速的設計單位,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下稱“設計總院”)是一家擁有綜合甲級資質的省內勘察設計行業龍頭企業。近年來,該企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工程工業化、數字化,加強科技創新研發,研發投入穩步增長。

“我們積極推進工業化、數字化轉型,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賦能交通行業高品質發展。”設計總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沈國棟介紹。自2006年,設計總院在全國率先開展工程工業化研究與應用,相繼開發了裝配式通道、鋼板組合梁、樁板式道路等30多項新技術,並推廣應用至省內外60多項重點工程中,節約投資30多億元。

在江淮運河航道上,有一座河上有河的“水上立交”淩空飛架,知情者告訴記者,這座並不起眼的大橋滿載科技與“狠活”。2023年,在國際橋梁大會上,淠河總幹渠渡槽榮獲橋梁界“諾貝爾獎”亞瑟·海頓獎。

“這是國內首座鋼結構渡槽,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總用鋼量高達2.04萬噸。這座橋主體結構採用鋼結構建造,鋼結構渡槽荷載巨大,可承受4萬噸水重,相當於自身重量的2倍。”沈國棟介紹。

聚焦長大橋梁技術創新優勢,設計總院充分發揮重大工程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先後主持設計了以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蕪湖二橋、淠河渡槽橋等為代表的超大跨徑橋梁,取得多項重大創新成果,獲得喬治·理查德森獎、全球道路成就獎、亞瑟·海頓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長大橋梁技術總體水準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數字賦能

智慧建造提質提效

“智雲”出圖系統是設計總院自主研發的一款針對橋梁常用結構自動出圖的系統,運營一年多來累計出圖7400余次,大大降低一線設計人員工作量。該系統已入選合肥市智慧建造新技術新産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成為安徽省交通領域智慧設計的一張名片。

“以前設計一座橋梁施工圖,需要兩三個星期,有了‘智雲’出圖系統,設計師們兩三個小時就完成施工圖。”設計總院總工程師、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吳志剛説,設計總院有近500名橋梁設計師,通過這套系統,設計中很多費時費力的重復性工作被電腦完成,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目前設計總院依託“數字交控”建設,大力推進工程數智化技術與服務平臺建設,建成“一個雲平臺、兩個中臺、三大系統”,並全面投入使用,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當前設計總院正在開展生成式和互動式橋梁智慧設計、多專業智慧出圖系統等研究,持續加大數字化技術在交通設計中的應用。“圍繞智慧製造、數字設計、三維鐳射掃描檢測等工程資訊化技術領域培育新質生産力,可以讓我們更加高效地架橋修路、造福百姓。”沈國棟介紹。

以數字化、智慧化為代表的新質生産力,加快中國建造高品質發展。如今的設計人員從事外業調查早已不用扛著“長槍短炮”翻山越嶺,一台平板就能輕鬆搞定。

“過去跑外業調查,要扛著儀器翻山越嶺,修一條路要跑三個月以上,現在十幾天就能完成了,過去人工測量的工作,可以交給無人機完成。”吳志剛説。

數字賦能,智慧建造、智慧出行、智慧服務區、智慧碼頭等智慧交通應用場景正加快落地。安徽省加強智慧交通頂層設計,部署實施近20個智慧交通重點項目,形成42個數字化創新場景項目庫。智慧高速、無人智慧收費站、無人堆場……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動交通智慧應用範圍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日益多元,智慧交通帶來的便捷日益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