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銅陵市郊區千年古鎮大通,小年一過,買豆腐備年貨的事兒就擺上了日程。每到這個時候,朱有富夫妻倆的手工豆腐坊就迎來了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刻。他們製作的手工豆腐不僅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也成為傳承傳統年味的重要場所。
淩晨三點,人們還沉浸在睡夢中時,朱有富的豆腐坊就已經開始工作了。“老話講,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我們一年四季都這個點起床幹活了。”朱有富説。
豆腐坊裏,只見朱有富忙著淘洗頭天晚上泡好的黃豆。經過一夜,吸飽水分的黃豆粒已經漲破表衣。“這個豆漿磨好要把豆渣濾出來,然後煮豆漿點滷水,就是需要耐心。”朱有富説,他做豆腐已有40餘年,年輕時磨豆漿靠石磨來磨,現在有機器,省力多了。
點滷水是做好豆腐的關鍵。豆漿需要溫度適宜,欲開未開之時,用大瓢舀起事先準備好的滷水,小心翼翼地順著邊沿緩緩注入鍋內,豆漿先是變得渾濁,慢慢凝固物越來越多,像一朵朵潔白的雲,這就是豆腐花,也叫豆腦。
“等漿水和豆腐花完全分離,做豆腐的過程就基本完成了。”談及起豆腐製作工藝,朱有富説得頭頭是道。他説,做老豆腐、嫩豆腐、白幹子、醬幹子等,共有十幾個品種,都要用豆花壓,豆花點的好,豆腐幹就好吃。
忙碌了兩個多小時,小小豆腐坊裏,早已熱氣騰騰、暖意融融。天邊剛擦亮,生意便到府了。
“我特意開車子過來買的,這次一共買了十五塊豆腐。”楊曉娟大姐説她特意開了30分鐘車,從市中心趕過來買豆腐,放假回家過年,孩子最愛吃,她怕來遲了就要等著現做了。
豆腐坊的外間售賣,裏間製作,第一批豆腐很快就賣完了,再次舀豆花、層層架模具、青石板壓頂,豆腐幹子邊制邊售,不一會相熟的街裏鄰居紛紛挑著扁擔提著桶來買豆製品,好不熱鬧。
前來購買的顧客或坐或站,相互聊天、相互攀談,話題繞不開的是新春,是期待,是那濃濃的年味兒。光陰荏苒,時代變遷,傳統手工那鮮香的味道、熱鬧的氛圍永遠都無法替代。(圖文/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