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産業 > 

“活力板塊”融出新精彩

發表于:2024-01-08 11:26  作者:朱卓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沈好好

與“富鄰居”毗鄰,有近水樓臺之利,一直是蕪湖、滁州、馬鞍山、宣城“四兄弟”的區位優勢。“近”的優勢何以轉為“進”的勝勢?“四兄弟”從加入南京都市圈開始,用近20年的定力鍛造出全省發展的“活力板塊”,成為安徽繼省會合肥之後的重要增長極。

跨省級都市圈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的主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下,安徽東部城市蕪、滁、馬、宣借助滬蘇浙更為完善的産業、創新、教育等優勢資源,不斷激發自身發展新動能。

日前,從合肥出發至宣城,把宣城作為第一站,北上東進,走訪宣城、蕪湖、馬鞍山、滁州四市,探訪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引領下,當下這一“活力板塊”如何再次發力。

加快産業跨區域協同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順應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趨勢,主動融入周邊發展比較好的區域,是安徽加快自身發展的一條捷徑。

“2023年1月6日開始談判,3月7日簽約,6月25日試投産,宏潤項目實現了當年洽談、當年簽約、當年投産、當年達效。”宏潤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薛麒麟説。

薛麒麟介紹,宏潤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宏潤建設集團旗下的企業,去年在宣城順利落地。目前,首期5GW高效組件項目4條生産線都已經投入生産。

另一家光伏企業,華晟新能源已經落地宣城三年多,以前在上海的研發團隊都已經來到了宣城,並在擴産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數據顯示,2022年華晟新能源異質結産能、量産效率、出貨量三項指標均高居全球第一。

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承接滬蘇浙産業轉移,深度參與滬蘇浙産業分工,實體化運作長三角(宣城)産業合作區,宣城市積極推動産業協同一體化,去年1—11月,新簽約50億元以上項目13個,其中8個來自滬蘇浙。

投資者來不來,與營商環境息息相關。

“我們的集團總部位於上海,最初,集團在這投資了一個塗料車間,後來又把浙江嘉興以及上海的工廠全部搬遷到這裡,集團第一個防水材料工廠也落地這裡。”亞士創能科技(滁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軍説,現在全椒縣已經成為亞士集團的華東地區製造基地。

“滁州基地是我們集團在全國所有的基地裏,地方政府幫扶企業政策落實最及時、最透明的地方之一。”王永軍説,近幾年來,滁州當地承載能力也越來越強大,人才、物流以及産業鏈優勢很明顯。

走訪宣城—蕪湖—馬鞍山—滁州,一路上,“活力”這個詞貫穿全程。馬鞍山深馬慈湖高新科技産業園項目、中聯重科智慧裝備製造産業園項目建設熱火朝天;蕪湖港深度參與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建設,新能源汽車通關“出海”一輛接著一輛……興産業、抓項目、強企業,活力不斷迸發。

提升互聯互通水準

地緣相近,是蕪滁馬宣加入“南京都市圈”、融入長三角的先天條件。

以南京為例,目前,從南京駕車到安徽省的馬鞍山、滁州、蕪湖,分別只有60公里、57公里和101公里,而江蘇省內距離南京最近的城市鎮江市,也達到了69公里。

融入長三角,交通是先行官。除了先天優勢,後天發力也很重要。

在蕪湖港集裝箱碼頭,吊機上下揮舞著巨大的手臂,將集裝箱輕鬆提起,又穩穩放到貨船上。遠處,汽笛聲聲,貨船在海上行駛著。

2019年3月,蕪湖港至上海洋山港區的“兩港一航點對點直達航線”正式開通了。此後,還試點開展了蕪湖港—洋山港“聯動接卸”江海聯運模式。實現目的地為上海洋山港、接卸地的蕪湖港進出口集裝箱“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一體化運作,為客戶節約通關時間1天至2天。

“現在的通關模式最快只要1天,幫助我們節省了運輸時間和物流成本。”安徽艾特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冰説。

水上“點對點直達”,陸地上,公鐵路建設也快馬加鞭。對2.37億長三角居民而言,一體化發展最為直接的體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在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施工現場熱火朝天。

作為安徽省首條省市共建的城際鐵路項目,巢馬城際鐵路將在皖江兩岸建起一條快速新通道,方便沿線群眾出行,進一步拉近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的時空距離,提升馬鞍山與南京、合肥等周邊城市交通運輸互聯互通水準。

在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的東北邊幾十公里外的寧馬慈湖公交樞紐場站,馬鞍山市民蒲先生經常從這裡乘707路公交車去南京的親戚家。

“投幣3元即可乘坐,在南京吃了飯當天還可以再乘公交車回家。”蒲先生説。

市民在馬鞍山主城區就能坐上去南京的公交車,真正實現了寧馬“無縫換乘”。馬鞍山市公交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許志海介紹,寧馬城際公交樞紐在2023年6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馬鞍山市公交集團125路和南京江寧公交集團707路、867路、892路同步入駐。

隨著一條條線路、一項項工程建設完成,交通便利了,人與人、城與城的距離也拉近了。交流更便利,産業便發展起來,真正實現互聯互通,經濟上的深度融合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這個道理並不複雜,但貴在認準方向、持續推進。

構建人才資源共用網路

在滁州市天長市,有一所特殊的學校——南京資訊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從2021年9月起,該校區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師生。

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入駐到安徽天長市,這是一次高校與地方的跨省域合作。而且,南京資訊工程大學與天長的合作一直在深化,去年,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天長研究院也揭牌成立。

學校的入駐,帶來的是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的深度融合,還有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南京資訊工程大學激勵教師和學生立足天長産業實際,以天長研究院為依託平臺,已經陸續開展科研項目申報和專利申請。而且,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為天長市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6人,還引進了南信大一名教師到安徽徽寧集團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解決企業燃眉之急。

人才是第一資源。滬蘇浙皖探索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有效路徑,全力推進人才資源互通、人才平臺共建、人才服務共用。以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助推長三角創新能力、産業競爭力、發展能級進一步提升,這對安徽提高科技産業創新能力,打造創業安徽,是大機遇。

近年來,安徽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一直在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到、留在安徽創新創業。2022年,安徽凈流入24萬名大學生、農民工回流了120萬人,這體現出發展面貌的深刻改變,而這一“活力板塊”正是重要的吸納和承載之地。

風從東方來,乘風而起,破浪前行。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機遇,蕪滁馬宣乘勢而上,融長入圈。從産業協同到基礎設施,從公共服務到人才共用,蕪滁馬宣借勢攀高,正繪出一幅對接融入、合作共贏的嶄新畫卷。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