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文旅 > 

安徽有“戲”傳新韻

發表于:2023-10-13 11:27  作者:吳曉徵、羅曉宇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記者 李博 /攝)

小演員在表演黃梅戲《女駙馬》。(資料圖片)

(記者 徐旻昊 /攝)

戲曲聯唱《廬韻芬芳》。(資料圖片)

10月9日晚,由安徽省徽京劇院演出的大型徽劇《劉銘傳》在安徽大劇院上演。2個多小時,8幕劇情,擷取近代愛國將領劉銘傳的若干歷史片段,唱腔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如行雲流水,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

這部戲是在1996年創作原本上老戲新演,保留了徽劇特色,創新運用國家級非遺池州儺戲、青陽腔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唱腔,結合光電聲響等現代技術,舞臺演繹更加生動傳神,現場觀眾沉浸其間,跟著英姿豪邁、氣貫長虹的“劉銘傳”,回望其“足與台灣不朽矣”的歷史功業,激發內心強烈的愛國情懷。

徽劇是京劇的發源劇種之一,是中華戲曲“梨園”中的一塊瑰寶,也是安徽文化的一張名片,而今,這張名片被擦得更亮。

認真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省徽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汪育殊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徽劇傳承人,要努力排新戲、推新人,讓徽劇瑰寶走進現代生活、走向五湖四海,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2023年10月至11月,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主辦的安徽省舞臺藝術精品劇目展演將在合肥市精彩呈現。徽劇《劉銘傳》、黃梅戲《紅樓夢》《徽州女人》等10部劇目,梅花獎獲獎演員星光熠熠,優秀青年演員英才輩出,代表了新時期安徽舞臺藝術最高水準,展示了江淮文藝嶄新風貌。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藝發展的根本價值和生存根基所在。

安徽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的博物館。安徽文化文藝工作者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傳承好、保護好、發揚好徽劇、黃梅戲、廬劇等安徽優秀劇種,推動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推動千古文脈賡續時代華章。

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創新發展,安徽古老的戲曲藝術綻放出時代光華

安徽有戲,源遠流長,紮根民間,生動展現了江淮兒女的價值觀念、審美理想,世世代代涵養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徽劇,原名“徽調”“二黃調”,1949年後定名徽劇。國粹京劇是在徽劇的基礎上演變形成,南方的一些地方戲,也都與徽劇有著淵源關係,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在安徽省徽京劇院院長趙純鋼看來,讓更多觀眾走近徽劇,關鍵是推新戲、多演出。“我們的原創大型徽劇《徽班》《包公出山》,復排的大型徽劇《劉銘傳》等,這些重磅作品就承載著沉甸甸的華夏文化和安徽地方文化。”趙純鋼説。

黃梅戲,從鄉村草臺到藝術劇院,從民間小戲到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近200年來,這門藝術風靡大江南北,成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藝苑奇葩。

新時代,既要保住傳統味兒,又要瞄著社會發展、觀眾需求。戲曲藝術敢於創新創造,才能穿透時空、馨香流遠。

中國戲曲“梅花獎”獲得者蔣建國在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工作40餘年,感觸頗深:“黃梅戲的流行和廣受歡迎,從來都是落在精品力作上,開拓市場靠劇目、靠實力,必須當仁不讓向自我革新要傳播力、影響力。”

近些年,從膾炙人口的《天仙配》《女駙馬》等傳統經典劇目,到榮獲大獎的《紅樓夢》《雷雨》《風雨麗人行》《小喬初嫁》等精品劇目,以及《共産黨宣言》《青春作伴》《鳳舞黟山》等新創現代戲,“省黃”佳作源源不斷。此次參加展演的《紅樓夢》,曾摘得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

“一曲拉魂腔,千里淮河浪。”1957年,泗州戲《打幹棒》《思盼》參加了在中南海懷仁堂的招待演出,毛主席和周總理觀看了演出並接見了演職人員。泗州戲由“小戲”,躋身與徽劇、廬劇、黃梅戲齊名的安徽四大劇種之一。

在安徽省泗州戲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宮勝春看來,擦亮泗州戲的“金字招牌”,首先要靠專業劇團出精品、樹牌子,不斷推出有深刻思想內涵、有精湛藝術展現力的優秀作品;其次要靠業餘團體、鄉土人才來傳血脈、聚人氣,挖掘群眾身邊的鮮活故事,組織進村演出,不斷培養壯大觀眾隊伍。

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泗州戲,經過不斷傳承創新,已有大戲60余出,小戲和摺子戲80余出,“小篇子”200余個,成為今日其流行區域鄉村文化振興中一支不可小覷的生力軍。

11月15日,皖南花鼓戲《青檀魂》將在安徽大劇院的全省舞臺精品劇目展演舞臺再次亮相。這個有150年曆史的地方劇種,從被列為瀕危劇種,到推出新的大戲,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

“只要根基還在,創作不斷,就能枯樹生花、恢復生機。”宣城市文旅局藝術科王丹介紹,哪怕在疫情期間,皖南花鼓戲創作都逆風飛揚,2020年12月4日,《青春·李夏》曾在安徽大劇院公演。借助安徽省和宣城市兩級戲曲創作孵化計劃,宣城市已創作推出三部大戲、40多個小戲。

紮根生活沃土,推動文藝創新,讓文化産品變成“精品”,增強舞臺藝術對受眾群體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

安徽有“戲”,提煉、展示優秀安徽文化的精神內核和時代價值,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推動安徽文化走出去,讓更多人感受到徽風皖韻的獨特魅力。

省話劇院、馬鞍山藝術劇院創排的話劇《爐火照天地》,從新時代新征程馬鋼人秉承“大國工匠”精神,讓世界鐵路穿上“中國跑鞋”的歷程提煉主題,反映了安徽從傳統農業省份向新興工業省份、從製造大省向“智造”強省邁進的生動實踐。

導演李伯男説:“我們從‘鋼鐵人’的生産生活中打撈創作靈感,把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精神風貌真實而藝術化地呈現給觀眾。”主創團隊多次深入一線采風,感受鋼鐵冶煉的火熱場景,了解科研團隊的創新實踐,因此展現的細節貼近真實,呈現的情感打動人心。

淮北梆子戲《風雨王家壩》全劇以王家壩閘第16次開閘蓄洪為主要內容,通過倒敘、閃回等藝術手法,勾勒出四代王家壩人治淮風雨歷程和做出的巨大犧牲。舞臺的斜坡平臺,一會兒是大壩,一會兒是河堤,一會兒是村莊,多次巧妙地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對大雨、洪水、搶險等場面進行了逼真的再現,增強了戲劇張力。

這部戲,濃縮了幾代王家壩人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同舟共濟的精神財富,展現了新時代淮河兒女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創排的黃梅戲《太陽山上》,成功地對原創小説進行戲曲化演繹,人物語言劇種化,具有戲曲應有的品質,整部戲做到了寓教于樂,是一部有獨特風格和個性化表達的優秀紅色題材戲劇作品,是熱情謳歌新四軍英勇壯麗的革命詩篇。

安徽省歌舞劇院傾力打造的舞劇《徽班》,十餘年來久演不衰,好評不斷。

這部舞劇有著獨特好看的舞蹈語言,體現濃郁的安徽地域特色,創新地將徽劇音樂、民族音樂融入到西洋管弦樂當中,講述一個徽劇戲班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後的起落沉浮,生動刻畫了藝人的風骨與操守,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認可。

習近平總書記説過,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

堅定文化擔當,紮根現實沃土,結合各自特點,在流派、劇目、題材、主題上進行新創造、新表達,安徽舞臺藝術才能增強對受眾群體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這些反映群眾內心世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強群眾精神力量的“文化食糧”,經過不斷打磨淘洗,將涌現出更多“文藝精品”,甚至未來會變成新的“文化經典”。

把高素質人才培養放到戰略位置,“出人”才能“齣戲”

安徽有戲,薪火不絕。傳承傳統藝術精髓,關鍵在人。把高素質人才培養放到戰略位置,“出人”才能“齣戲”。

在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演員們只需幹好一件事,就是唱戲;大家勁往一處使,齊心唱一齣好戲。“環境純粹了,才能堅守初心,兢兢業業地做藝術。”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説。

苦心栽培下,再芬黃梅建立了老中青少四梯隊,從青年團到少兒藝術團,從原生代到新生代,從名家到新秀,從個體傳承走向集體傳承。

2016年,省徽京劇院和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合作開辦“徽京班”,招錄了57名孩子。從省內的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到“千方百計”從省外兄弟院團請來的優秀專家,對孩子們實施“傳幫帶”沉浸式教學。這些徽劇苗子在基訓功、毯子功、身段功、唱腔等方面不斷提高。省徽京劇院在徽劇方面形成了“老中青少”人才梯隊。

宿州市泗州戲劇團招收了16名新學員,送入藝術職業學院委託培養,畢業後回團工作。其間小學員們參加了兩屆中國少兒戲曲大賽,捧得了小梅花金獎,2016年起,宿州市泗州戲劇團還與江蘇省泗洪縣泗州戲劇團每年合排一部大戲和一部小戲,取得多項省內外大獎。

而“國潮”流行,更多年輕人正自信地探尋民族文化根脈,重新發現傳統藝術的魅力。我省各劇團和很多演員加速“上線”“上雲”,通過直播、短視頻、線上互動,正與更多年輕人在網路上相遇相知,各類“數字化演藝”方興未艾。

向著新征程新使命開拓創新,安徽文化傳承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文藝工作者用心用情傳承創新,讓徽風皖韻更加光彩迷人、安徽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全力塑造和展現江淮兒女更加自信、自立、自強的奮發昂揚的精神風貌。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