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資訊 > 

淮北師範大學學子三下鄉:村落保護,攜法“澗”行

發表于:2023-07-21 17:14  作者:韓彥怡  來源:中國網韻動安徽  責任編輯:汪影

為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推進鄉村振興,2023年7月14日,淮北師範大學法學院普法“澗”行先鋒隊來到了安慶市潛山市龍潭鄉萬澗村,開展為期三天的普法宣講活動。

驕陽似火,熱風撲面,卻不能阻擋團隊成員普法的腳步。團隊首先前往萬澗村花屋廣場涼亭進行擺點宣傳。在宣傳過程中,團隊成員通過發傳單、以案説法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宣傳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村民村落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在涼亭中,團隊成員採訪了一位黃梅戲興趣小組的阿姨,和阿姨暢談關於萬澗村的發展變化,聊聊村子中發生的趣事,探討村莊傳統文化黃梅戲的保護與傳承。

隨後,團隊成員開始了在萬澗村的參觀走訪,他們隨機與在鄉道上偶遇的村民攀談交流,向他們普及相關法律知識。一路竹影婆娑,流水潺潺,和著蟬鳴,不知不覺,便來到了楊家老屋。這裡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青磚伴瓦漆,承載著歷史文化記憶的細胞,維繫著廣大群眾最為濃郁的鄉愁,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團隊在這裡見到了幾位老人,從他們的敘述中得知,雖然年事已高,但都不願搬去城裏與孩子們一起居住,因為這裡是他們的根,有著故土難離的濃郁情結。在當今日新月異飛速進步的時代,萬澗村的年輕人漸漸走出大山,只有舉行祭祖等大型鄉土活動時才會回到這裡。過年時舞獅、遊花燈等一些民俗活動的熱鬧場景不復存在,一些傳統文化正逐漸被人遺忘。而老人們之所以還堅守在這裡,是家風祖訓啟迪著他們的心靈,他們將質樸真情融于楊家老屋,希望年輕人常回來看看,將記憶碎片留存于這一幢又一幢古樸的建築。

萬澗村內主要群體為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如何結合古村發展實際,讓這群特殊群體增強村落保護意識,以法治護航鄉村振興,團隊成員著實在宣傳、宣講上下了一番功夫。

“爺爺,這裡環境怎麼樣呀?”“很好呀,我在這裡生活幾十年了,竹林環繞,有山有水,原來的屋子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現在政府對村落進行保護,進行重新修繕後,煥然一新,我們住在這裡很舒服的……”團隊以實地宣講為主,走進當地老人家裏,與他們促膝談心,傾聽他們講述萬澗村發展的故事,給他們傳授養老防詐知識。夕陽西下,白雲從四面山後盡興涌起,團隊來到廣場,向正在跳舞的阿姨們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維護“她權益”,同時團隊借助抖音新媒體平臺進行現場普法情況直播。

團隊來到螢螢公益書屋,發現孩子們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在詢問有誰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竟無人知曉。團隊首先通過普法小課堂,介紹了村落保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重要性。通過情景劇表演,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讓他們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緊接著,旋律優美的普法歌曲教唱,“陽光下,少兒郎,學法知法當自強。迎朝陽,逐夢想,爭做普法好榜樣……”最後,孩子們用自己手中的畫筆描繪出心目中的法治家鄉。一系列活動,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在孩子們的心中播撒下法治的種子。團隊成員在與孩子們的交談中,了解到其中一位留守兒童,不畏酷暑,清晨坐半個小時的班車才來到螢螢書屋聽普法宣講,因為下午才有班車回去,中午就只能在小賣鋪吃泡麵。大家深受感動,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對法律知識的深切渴望,堅定了這群年輕大學生們對留守兒童群體的普法決心。

團隊成員王皓表示:“傳統古村落離不開全體村民的守護,團隊希望發揮法學專業特色,通過法律宣傳,幫助村民積極化解村落矛盾糾紛、維護村落和諧穩定,促進傳統村落保護,養成‘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良好村風。”(圖文/韓彥怡)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