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生命之本,土地是安全之根。耕地保護更嚴格紮實,才能把明天的飯碗端好、端牢。安徽省守好沃土良田,築牢糧倉“地”基,耕地面積逐年增加,創新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全力保障耕地數量、品質和生態,支撐大地豐收、民生安全和經濟高品質發展。
嚴守良田沃土
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力量
7月18日,蕪湖市灣沚區花橋鎮鳩茲灣,綠油油的稻田生機盎然。“目前水稻正處於拔節期,長勢良好,預計8月中下旬進入抽穗期。”灣沚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崔海龍説。
生機勃勃的稻田,也是“鳩茲灣藝創共富鄉村”項目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該項目依託當地自然資源,以“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為基礎,按照“政府引導、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模式,流轉1000余畝耕地、800余畝水面發展現代觀光農業項目,建成2300平方米返鄉創客中心、生活美學館等項目配套用房,租賃閒置農房15套並交由市場投資主體改造為休閒民宿,建設“鳩源田居”老年公寓提供集中養老服務等,形成企業效益增加、鎮村集體經濟壯大、合作社股民分紅的良好局面。前不久,第33個全國“土地日”安徽主會場活動在當地舉行。“該項目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沒有發生一起違反土地政策行為。”蕪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灣沚分局局長曲向陽説。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涉及民生。江淮大地,良田沃土知多少?
安徽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全省國土總面積21021.06萬畝(14.01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320萬畝,佔比39.6%,耕地面積較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上升1位,位居全國第八。
依據2021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全省2021年末耕地面積8311.6萬畝,較2020年末增加31.25萬畝,為“三調”以來耕地面積首次增加,耕地減少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為安徽省端穩中國飯碗持續貢獻安徽力量奠定堅實基礎。
據初步統計,全省2022年末耕地面積8317.6萬畝,較2021年末增加6萬畝,連續兩年實現耕地面積凈增加。
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有關人士介紹,從北向南,全省土壤水準分佈規律大致為:棕壤(潮土、砂姜黑土)—黃棕壤、黃褐土(水稻土、石灰土、紫色土)—紅壤、黃壤(水稻土、潮土、石灰土、紫色土、石質土、粗骨土)。全省旱地多分佈于華北平原自然區,水田、水澆地多分佈于淮南與長江中下游自然區、江南與南嶺山地自然區。
護好發展命脈
耕地面積連續兩年凈增加
嚴守良田沃土,護好發展命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高位推動耕地保護制度建設,組織實施一系列“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全省耕地保護意識顯著增強,耕地保護成效逐步顯現。安徽省因耕地保護工作突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好,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去年2月,《安徽省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若干措施》出臺,提出黨政同責、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格佔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嚴厲查處違法行為、找回流失耕地、嚴格考核檢查、完善約談問責機制等“長牙齒”的硬措施,為嚴守耕地紅線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安徽省完成“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將國家下達安徽省的耕地保有量8115.23萬畝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7145.08萬畝,足額帶位置落到圖斑、地塊,為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精準化數據化管理、實現“位置可查、變化可追、責任可究”提供支撐。在制定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細則時,將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作為一票否決事項進行嚴格考核。
實踐中,安徽省強化耕地佔補平衡主體責任,建立耕地進出平衡制度,實現耕地佔補平衡和進出平衡“雙平衡”。在全省範圍內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鄉(鎮、街道)及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給予激勵,自2021年實施以來,已累計覆蓋16個市、95個縣(市、區)、243個鄉(鎮、街道)。嚴查各類違法違規佔用耕地行為,去年以來共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647件,涉及耕地0.23萬畝。
去年起,省自然資源廳每年組織對上年度耕地變化情況進行全面梳理,針對不合理流出耕地問題,分片成立調研組赴各市開展調研督導,對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逐一進行會商調度,幫助市縣準確把握有關政策技術要求,穩妥有序推動問題整改。
全省耕地面積呈現逐年增加態勢,已連續兩年實現耕地面積凈增加。
節約集約用地
聚焦目標探索“三個創新”
“無論是糧食産量、還是耕地面積,安徽省在糧食安全國家戰略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扛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責無旁貸。”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有關人士表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求耕地保護更嚴格更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耕地保護更綠色更可持續;推動高品質發展,要求正確處理耕地保護和發展關係。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方有永續未來。為此,下一步工作中,安徽省聚焦“一個目標”、堅持“兩個平衡”、探索“三個創新”、完善“四個機制”。
聚焦“一個目標”。圍繞“國之大者”,嚴守耕地紅線,堅決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全面實施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推動違法佔用耕地面積進一步下降,積極穩妥推進耕地恢復,在“十四五”時期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中力爭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堅持“兩個平衡”。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各類非農建設項目違法違規佔用耕地等“非農化”情形,及時調整不符合嚴格管控“非糧化”要求的各類扶持政策。通過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兩項制度,確保全省耕地數量不減少、品質有提升。
探索“三個創新”。探索建立土地效益綜合評價指數,構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導向的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配置體系。探索推動建立省級督察機制,對市縣人民政府耕地保護、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況進行督察。探索實施省級耕地恢復專項規劃,穩妥有序有計劃找回“流失”耕地。
完善“四個機制”。完善考核獎懲機制,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完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佔用耕地監管機制,選址多部門會商、多方案比選,引導項目選址儘量不佔或少佔耕地。完善耕地保護協作機制,推動耕地保護監管執法與監督管理協作配合工作機制、自然資源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運作機制落實到位。完善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違法行為工作機制,探索建立省級執法監管平臺,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視頻監控等手段,加強土地用途監測,嚴肅查處、嚴厲打擊違法佔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行為,把耕地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