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資訊 > 

品味詩詞之美,賡續文化基因——亳州學院“曲藝詩華,翰墨流芳”文化藝術服務團赴涇縣調研

發表于:2023-07-20 11:12  作者:陳明潔  來源:中國網韻動安徽  責任編輯:唐義瑞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而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寶貴財富。以傳統詩詞的文學形式錶現非遺項目,咏之,讚之,相得益彰。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係“曲藝詩華,翰墨流芳”文化藝術服務團以詩詞為線索調研宣城的曲、藝華章,走進宣紙、宣酒、宣筆、木梳、黃梅戲等非遺古藝,運用網際網路等媒介為非遺項目的發展注入青春活力,使文化遺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再煥生機,流芳百世。

于中國宣紙文化園,尋千年深遠文化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作為中國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宣紙始於唐代,産于涇縣。人們常用八個字形容它的魅力:墨韻萬變,紙壽千年。薄薄一張紙卷,捕住了力懸千鈞的民族筆力,也留住了跨越千年的文化記憶。

7月4日,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係“曲藝詩華,翰墨流芳”文化藝術服務團在團隊指導教師程揚、李婷婷的帶領下,來到“中國宣紙之鄉”安徽涇縣的宣紙文化園,調研國家級非遺項目——宣紙製作技藝。

園區由中國宣紙博物館、“三丈三”超級宣紙製作車間、宣紙技藝體驗園三部分組成。首先,團隊成員參觀了宣紙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宣紙魅力。一捆草檀、一池山泉,在春去秋來,寒來暑往中,歷經風霜雨雪、歲月沉積,粉身碎骨後,方百煉成紙。通過講解員的介紹,團隊成員們了解到宣紙需要歷經清洗、蒸煮、晾曬等108道工序,上千個日夜,才能從原料中造就出來。

隨後,在古法技藝車間裏,團隊成員參觀了“撈紙”“曬紙”“剪紙”等手工造紙技藝,感受到宣紙背後的工匠精神和文化氣息。師傅們嫺熟的動作和氣定神閒的神采,展現出“大國工匠”的自信和堅守。那看似簡單的“撈”“挑”“錘”中,流傳著千年不絕的代代相授,傳承著萬古不朽的華夏文明,連接著割捨不斷的民族血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團隊成員也參與到宣紙製作工藝的“撈紙”環節中來,兩名實踐隊員抬著紙簾在紙槽中入水晃動,抄制兩次完成了一張宣紙的製作。在宣紙匠人悉心指導下,實踐隊員順利完成了“撈紙”環節,對宣紙“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高超工藝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團隊成員表示: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説“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開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丹青水墨的揮舞離不開這潔白輕盈的宣紙正因如此它才是中國藝術創作最古老樸素的載體。作為當代大學生,都應當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樹立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而不懈努力。

追尋汪李足跡,尋古探幽桃花潭

為更好地了解、傳承詩詞文化,7月5日,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係“曲藝詩華,翰墨流芳”文化藝術服務團在指導教師程揚、李婷婷的帶領下,前往宣城市涇縣桃花潭實地調研,深入了解當地詩詞文化。

桃花潭以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聞名,與桃花潭有關的詩詞中最著名的當數李白的《贈汪倫》,其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更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句。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實踐隊員了解了桃花潭的歷史淵源、文化遺址,以及相關著名詩詞。例如宋代楊傑《太白桃花潭》一詩,詩中有雲:“桃花潭似武陵溪,太白仙舟去路迷”;宋代郭祥正《我歸矣》一詩,詩中有雲:“我歸矣,江之南,一蓑一釣桃花潭”;元代盧琪《星水朝霞》一詩,詩中有雲:“隱映桃花潭,杳霧武陵水”等等。

桃花潭還有很多文化遺址,可以看出桃花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既有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皖南風光,可觀山川之靈氣;又有保存完整、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築,可發思古之幽情。

程揚向團隊隊員介紹了詩詞格律相關的知識。程揚介紹,對仗嚴謹、遣詞貼切、語言清逸,歷來都是衡量和品評作品的標準,這也是格律詩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代表的重要原因。格律詩是講究用韻的詩,但是它不同於不講平仄聲調的歌詞、唱詞、民謠和散文詩,格律詩不僅要求節奏,更要求平仄分明。

實踐隊員表示,聽完程揚老師的講解,收穫很大,讀詩在心境、寫詩在意境,詩的用語應該推陳出新,詩的真諦在於用詩的語言感動讀者,借筆抒情,以意取勝。

詩詞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和內涵,它代表著中國語言的精粹。詩詞以凝練飄逸的語言和卓越的思想性吸引著很多人的關注,詩詞是現實生活的昇華,融入了詩人的美好情感與奇特的想像。經過此次調研,團隊成員更深刻地感受到桃花潭詩詞産生的背景,領悟了詩詞文化的精神內涵,為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注入了青春力量。

落紙驚風起,筆韻傳千年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這首膾炙人口的《紫毫筆詩》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作,詩中所讚即為中國四大名筆——宣筆。而它也是中國文房四寶之首。2008年,宣筆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7月5日上午,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係“曲藝詩華,翰墨流芳”文化藝術服務團在指導教師程揚、李婷婷的帶領下,來到宣城市涇縣黃村鎮調研宣筆産業發展,涇縣黃村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蔣娟熱情接待了實踐團一行。

隨後,雙方開展了座談交流,座談會由蔣娟主持,涇縣黃村鎮團委倪連接、文旅辦主任徐金暉參加座談會。座談會上,蔣娟向實踐團一行介紹了黃村鎮發展現狀和未來規劃,在了解到實踐團一行的來意後,蔣娟以白居易的《紫毫筆》為例,向團隊成員介紹了宣筆的歷史和發展狀況。

在涇縣三兔宣筆廠,實踐團成員對省級非遺項目“宣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伍森嚴進行了採訪。伍森嚴對實踐團成員提出的問題一一解答,他表示,以詩詞為切入點,對宣筆發展進行調研的研究很少,希望實踐團能夠深入調研,做深做實。

隨後,實踐團一行還參觀了宣筆的製作過程。在參觀過程中,實踐團了解到,三兔宣筆廠的毛筆都是手工製作,工序繁雜、要求嚴格。實踐團重點了解了撕羊毛、扎筆、挎絨、齊毫、齊蓋毛等步驟。

此次參觀調研,讓團隊成員了解了宣筆的製作技藝,深刻感受到非遺傳承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艱辛,進一步認識到了以詩詞文化助力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植根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1941年1月18日《新華日報》的頭版頭條,悲憤不已的周恩來為揭露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皖南事變血案,提筆一揮而就,寫下“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7月4日,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係“曲藝詩華,翰墨流芳”文化藝術服務團在指導教師程揚、李婷婷的帶領下,來到宣城市涇縣皖南事變烈士陵園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感受革命精神、接受精神洗禮。

隊員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紀念碑鞠躬默哀,深切緬懷革命先烈,追憶他們的豐功偉績。隊員們瞻仰了無名烈士墓、紀念廊、山頂紀念碑,一幅幅碑廊碑文、一件件簡樸實物、一段段珍貴影像資料,都在訴説著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光榮歷史。通過實景化的學習,隊員們紛紛表示,自己對新四軍將士捨生忘死的崢嶸歷史有了更深刻、更系統的認識,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堅定地傳承下去。

實踐團隊還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採訪了功勳老兵鮑啟太。鮑啟太是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英雄,97歲的老英雄現場為隊員們講述了戰火硝煙中的革命往事,追憶了戰友們前赴後繼、英勇殺敵的英雄事跡。

現場,老英雄還向隊員們介紹了與皖南事變有關的紅色詩詞,如陳毅元帥的《皖南事變書憤》中的詩句:“倒海翻江人吶喊,立將莫邪斬蒼龍”。老英雄表示,這首七言絕句用“吶喊”宣泄了人民大眾對蔣介石破壞抗日統一戰線的憤慨,揭示了人民群眾堅定的抗日腳步和勇往直前的英勇氣概。隨後,他還帶領隊員唱起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告誡隊員要胸懷“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氣魄,秉承“敢叫日月換新天”的信念與決心來建設祖國。老英雄還講述了自己為簡筆畫字的産生和發展付出的努力,以及自己的醫學生涯故事,強調大學生要打開思路、開拓視野,要勇攀高峰,不做井底之蛙。老英雄表示,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希望,要忠於黨、忠於人民,要報效國家、勇擔時代使命。

隊員們紛紛表示,作為青年學子,一定會牢記教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革命精神,樹立遠大理想,努力為祖國發展和民族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走進木梳之鄉,傳承傳統技藝

古往今來,無論是聲名顯赫的高貴名流,還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與梳子朝夕不離,漢樂府《木蘭詩》中就有"脫帽著頭"、"當窗理雲鬢"等詩句,最能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與梳子的緊密聯繫。榔橋木梳製作技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2014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7月4日下午,中文與傳媒係“曲藝詩華,翰墨流芳”文化藝術服務團,在指導教師程揚、李婷婷的帶領下,與宣城市涇縣榔橋鎮團委召開座談會。

榔橋鎮團委劉子冬熱情接待了實踐團一行。座談會上,劉子冬引用“象牙白齒雙梳子,駝骨紅紋小棹蓖”詩句,向實踐團隊員詳細介紹了木梳製作工藝。劉子冬表示,榔橋木梳製作工藝雖已被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木梳電商也漸漸發展起來,但在傳承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在劉子冬的幫助下,實踐團來到當地一家木梳製作廠,隊員現場觀看到了木梳的製作過程。通過觀察機器打磨雛形、開齒、開凹槽等步驟,團隊成員了解到木梳一些製作環節雖被機器代替,但關鍵環節仍需手工製作,比如精細的雕花和打磨拋光等等。團隊成員深切感受到,製作一把精美的木梳並不容易,榔橋木梳的非遺傳承,任重道遠。

參觀結束後,程揚與工廠老闆進行了深入交流,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此次實踐活動,為深入研究榔橋木梳製作技藝奠定了基礎。

深入基層調研,落實思政育人

為深入了解宣城紅色詩詞文化傳承發展現狀,強化青年學子的責任擔當,7月3日下午,中文與傳媒係“曲藝詩華,翰墨流芳”文化藝術服務團前往宣城市涇縣新世界購物中心和紅星廣場,向當地居民及遊客發放《關於紅色詩詞融入大學思政教育的調查問卷》。

現場共發放問卷200余份,填寫調查問卷的群眾,學歷涉及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與本科以上;年齡在18歲及以下、18—30歲、30—50歲,以及50歲以上均有所涉及。活動中,實踐團隊成員廣泛聽取群眾心聲,並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意見和建議做好詳細的記錄。一位市民在了解到此次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後,熱心地向團隊成員介紹了和涇縣有關的紅色詩詞,並表達了自己對於紅色詩詞融入大學思政教育的看法。

該熱心市民指出,紅色詩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築牢理想信念、感悟精神偉力、錘鍊品德修為。(圖文/陳明潔)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