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月18日上午,余青青和余永斌在自家的基地將蔬菜裝運上車。高淩君 攝)
“今天遲了些,不過菜都賣完了,有八九千元!”12月18日,臨近中午,90後青年余永斌從貨車上跳下來,一邊麻利地卸下菜筐一邊對比他大兩歲的姐姐余青青説道,略帶倦容的臉上顯出幾分喜悅。從前幾天開始,余永斌就開著貨車先後前往安慶和銅陵的蔬菜批發市場和幾家企業食堂送貨售賣,姐姐也整日在蔬菜基地裏忙著採摘和打包蔬菜。
這是樅陽縣樅陽鎮新豐村的一對大學生姐弟,回鄉創業至今的7年時間裏,他們用科學的種植管理模式在田裏辛勤耕耘,終於結出了自己想要的“果實”。用他們父親余正樣的話説,只要肯幹、會幹,在鄉村的土地上也大有可為。
回鄉創業,全家人共同的決定
姐弟倆和父母打理的蔬菜種植基地位於樅陽縣一座江心洲——鐵銅洲上。這裡四面環水,去鎮上需要乘坐輪渡過一條夾江。多少年來,江心洲上的年輕人紛紛走向城市,少有人回來。他們是個例外。
2014年,在外從事蔬菜生意多年的余正樣夫婦看到蔬菜種植的商機,萌發了回鄉種植蔬菜的想法,而且一心想要做出規模。“要種至少得種上百畝地。”余正樣説,規模種植不僅需要資金,也需要技術和人手,於是他們便跟一雙兒女商量,看他們願不願意回來一起幹。在余正樣夫婦看來,年輕人腦子活、學得快,又都上過大學,有思想,有眼界,“要是孩子能回來幫忙,我們的大棚一定能搞得好!”
“父母為我們辛苦了半輩子,現在想回家做點他們想做的事,我們肯定會支援,而且我們也都覺得現代農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便決定辭職回家跟爸媽一起幹。”自小便常跟父母一起去蔬菜批發市場和菜地的余青青説,當時她已在廣州從事教育培訓工作多年,弟弟余永斌也在合肥的一家大型國企上班,兩人都有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但他們並沒有糾結,當年就回鄉註冊成立了安徽省金銅蔬菜種植有限公司,在村裏流轉了200余畝土地種上了大棚蔬菜。分工也很明確,姐姐負責基地日常管理,弟弟負責銷售和送貨。
(圖:12月18號中午完成當天最後一個訂單時,姐弟倆和父母以及余青青的女兒在鏡頭前露出開心的笑。高淩君 攝)
老兩口年紀大了想回家種菜可以理解,可姐弟倆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過上了城裏人的安穩生活,現在卻也回到村裏種菜,這讓很多鄉親感到不解。但余家人都不多做解釋,他們知道,最好的回應就是把蔬菜種好,讓那些不理解的人知道,種菜也能種出大名堂。
比起容貌,她更關心蔬菜長勢
“茄子黃瓜這些蔬菜一定要在氣溫降到零度以前全部採摘完,不然很容易凍死。”説起“種菜經”,已經種了7年蔬菜的余青青説得頭頭是道。余青青介紹説,在種植蔬菜的前4年,他們每年都會請農業專家給工人做技術指導,她自己一直跟在後面學習,平時也會看很多與蔬菜種植相關的書籍,現在已經算是半個“土專家”。
“土專家”皮膚黝黑,整天都是灰頭土臉的,很多人喊她“黑妹”。母親陸翠雲聽了很替女兒委屈,偷偷地抹眼淚。“女孩子哪個不愛美?青青以前皮膚白皙,稍微一打扮也是漂漂亮亮的,要不是我們讓她回來,她也不會累成這樣子。”
她幹活時不喜歡戴手套,因為不方便。面對想給她拍一張手的特寫照片的要求時,她拒絕了。這是一雙掌心結滿老繭的手,十個指甲縫裏都佈滿了黑色的污漬。“洗不掉,每次回家都會用肥皂洗,用刷子刷,就是洗不掉。”余青青把手藏到身後,聲音低了下去。
余青青的家裏沒有鏡子。她説,比起自己的容貌,她更關心蔬菜的長勢。晚上沒事時,她常和父親一起打著手電筒去大棚,看看黃瓜,摸摸西瓜,內心特別滿足。“要想把菜種好,光靠吃苦是不行的,還要懂技術、會管理,眼界也要放得長遠些。”余青青指著蔬菜基地裏的聯動溫控育苗大棚介紹,為了建這座大棚,他們一次性就投入了七八十萬元,而基地的電氣智慧化改造也花費了一筆不小的資金。身邊的人都覺得不划算,但她卻覺得十分有必要。
(圖:12月17日,余青青在自家蔬菜基地裏澆水育苗。高淩君 攝)
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想幹就行。更多的時候,余青青要處理的是自己現代種植技術和工人傳統種植方法之間的矛盾。“之前種西瓜時,我們是希望一棵藤上結的果子越多越好,但青青卻讓我們只留2個,把多餘的都掐掉,我覺得好可惜,偷偷地留下來,結果等西瓜成熟時才發現,一棵藤上只留兩個的,瓜又大又甜,一棵藤上留五六個的,瓜就一點點大,味道也不好。”基地工人劉菊香説起這件事來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她説,基地的工人都是江心洲上的鄉親,平日裏都十分節儉,很多還是和她一樣有著幾十年種植經驗的“老把式”,但從那之後,她便一心按著余青青的要求去種植,“傳統的方法也不一定都行,種地也還是要相信科學。”
余青青在大學學的是經濟學,但她卻不愛算賬。於是,銷售的事就落在了弟弟余永斌的頭上。
其實,余永斌的專業是機械工程,跟銷售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他知道,銷售要送貨,除了每天要開很久的貨車,還要上貨、下貨,晚上也睡不好,淩晨兩三點就要起床。余永斌心疼姐姐,也不讓她幹。
(圖:12月18日早上,余永斌已經從安慶趕到銅陵為採購商到府送貨。高淩君 攝)
都説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現如今,在父母的幫襯下,姐弟倆把320多畝的蔬菜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條,每年能出産各種有機蔬菜一兩千噸,其中辣椒、茄子、花椰菜等獲國家綠色産品認證,穩定供應安慶、銅陵等蔬菜批發市場和多家大型企業食堂,年銷售額達到三四百萬元,公司也發展成了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
扶貧助困,他們一直在努力
“姐弟倆能吃苦,會幹事,對我們大家也都很好,跟著他們幹,日子有奔頭。”村民唐真華原本是一名貧困戶,自2016年來到蔬菜基地務工,一年也有兩三萬元收入,唐真華家去年順利脫貧。余青青告訴記者,在基地用工方面,他們一直都堅持困難戶優先,在同等工作量上,付給困難戶的工資要比其他工人每天多一二十元。目前,像唐真華這樣長期在蔬菜基地務工的村民有20多人,其中曾經的5名貧困戶都因此順利脫貧,用工高峰期每天高達100多人。為了幫助其他農戶發展,她還無償為洲上蔬菜種植戶提供苗種和技術服務。
(圖:12月17日,姐弟倆的蔬菜基地讓附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高淩君 攝)
“余永斌之前在村裏做過扶貧工作,工作十分出色,為村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很大貢獻。”新豐村黨總支書記吳神友介紹説,在2017年至2019年間,余永斌先後擔任扶貧專幹和村委委員,在他的幫助下,新豐村于2019年順利出列,88名貧困戶也于2020年全部脫貧。
余永斌介紹説,之所以選擇在2019年離職,是因為當時的蔬菜基地正在實施樅陽縣六大特色種養業扶貧“萬千工程”設施蔬菜項目,需要擴大蔬菜種植規模,他不能很好地做到兩頭兼顧,而這個項目其實也能為扶貧工作作出貢獻。
“項目整合了7個村合作社項目發展資金140萬元,加上我們自籌的120萬元,一共260萬元,註冊成立了青園心家庭農場,流轉了130畝土地,用於蔬菜種植。”余永斌説,按照項目當時的要求,他們每年會給這7家合作社保底分紅,各村再將分紅量化給各村的困難戶,這樣既可以增加各村村集體收入,也為困難戶帶來了一項穩定的收益。
(圖:姐弟倆的蔬菜基地已經成為江心洲上鄉村振興的新動力。高淩君 攝)
據了解,鐵銅洲境內土質屬沙壤土,非常適宜種植蔬菜、棉花等旱地作物。現如今,在余青青、余永斌姐弟倆的帶動下,洲上現有鋼架大棚蔬菜基地400余畝,已形成規模化和産業化。
余正樣説,隨著姐弟倆的成長成熟,他現在已經很放心把基地交給他們管理。“希望兩個孩子繼續多學知識,用先進科學的方法進一步提高蔬菜品質和産量,把種植規模再擴大些,帶領更多的鄉親一起過上好日子。”(文:方盼亮,圖片由高淩君授權發佈)
作者手記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開局之年。農業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就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尤其是青年農民。只有讓“新農人”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鄉村振興才更有希望。
余青青和余永斌姐弟倆就是這樣的“新農人”。與傳統農業從業人員相比,他們具有眼界寬、思路活、見識廣等新時代青年的優勢,同時,他們幹事熱情高,掌握現代生産技術,熱愛農業事業,並且願意帶動和輻射更多村民和鄉村一起發展。
隨著我國惠農強農政策的不斷推出,相信將來會有更多有志青年返鄉創業,用他們的汗水、智慧不斷推動鄉村産業升級發展,讓青春在田野裏發出閃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