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分享到 0

省委省政府出臺實施意見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完成上述兩大目標任務,必須攻克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全省上下務必深刻認識做好2020年“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毫不鬆懈、持續加力,集中資源、強化保障,把短板補得更紮實,把基礎打得更牢靠,全面完成“三農”工作各項任務。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全面完成脫貧任務。堅持精準扶貧,在總體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的基礎上,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確保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剩餘8.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進一步聚焦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和沿淮行蓄洪區,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集中發力,狠抓政策落實。堅決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省級對貧困發生率超過全省平均水準1倍以上或剩餘貧困人口超過4000人的縣進行重點督辦,市縣對工作難度大的村要組織精銳力量強力幫扶、掛牌督戰。對特殊貧困群體,要落實落細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各級財政要繼續增加專項扶貧資金,確保支援保障力度與全面收官要求相匹配,省級財政增量部分全部用於貧困革命老區縣和深度貧困縣。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扶貧小額信貸等支援政策。深入實施五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推進鄉村振興行動。持續推進農村基層黨建“一抓雙促”工程。

(二)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各地要對已脫貧人口開展全面排查,認真搜尋漏洞缺項,一項一項整改清零,一戶一戶對賬銷號。建立健全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的動態監測,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幫扶,為鞏固脫貧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強化“四帶一自”産業扶貧、“三有一網”點位扶貧、“三業一崗”就業扶貧。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深化“志智雙扶”。按照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個“戰役”一起打要求,及時幫扶貧困戶解決因疫情造成的生産生活困難,解決扶貧産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解決外出務工問題。

(三)做好考核驗收和宣傳工作。嚴把貧困退出關,嚴格執行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式,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抓好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國家考核反饋問題整改。加強常態化督導暗訪,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開展脫貧攻堅普查。加強脫貧攻堅宣傳工作,系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脫貧攻堅實踐成果,講好減貧生動故事。

(四)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落實,繼續執行對貧困縣的主要扶持政策,堅持“單位幫扶、幹部駐村、整村包保”制度,持續推進縣域結對幫扶和“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加大對基層扶貧幹部關心關愛力度,穩定扶貧工作隊伍,強化基層幫扶力量。持續推進“十整治十堅持”,紮實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在確保貧困縣、貧困村穩定脫貧的基礎上,省級統籌安排各類扶貧資金,支援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

(五)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攻堅期後,扶貧工作重心將從絕對貧困的集中攻堅,轉為相對貧困的日常幫扶。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將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

加快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

(六)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深化“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開展省級示範縣創建。年內建成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1.1萬公里,基本實現村民組通硬化路。支援村內道路建設和改造。落實對農村公路養護的補助政策。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和危橋改造,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年內完成水電供區電網改造。推進光纖網路和第四代行動通訊網路向自然村延伸。健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落實管護責任,應由政府承擔的管護費用納入預算。優化村莊佈局,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

(七)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準。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編制實施新一輪農村供水規劃,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將城市管網向農村延伸,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推進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完善農村供水工程水費收繳機制。完成“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調查和保護區劃定工作,做好水質監測。

(八)紮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突出問題整改,努力做到品質第一、群眾滿意。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省按一、二、三類縣的要求和標準推進,做到工程化設計、工程化施工、工程化驗收、工程化運維。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開展就地分類、源頭減量試點,基本完成存量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0%以上。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所有鄉鎮政府駐地和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覆蓋。加快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年內新建省級中心村700個以上,創建省級森林村莊400個,累計創建示範村1500個、重點示範村500個。支援農民群眾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農村人居環境公共設施維修養護進行補助。

(九)提高農村教育品質。開展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建成鄉村中小學智慧學校1700所。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實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實施“三區”人才支援計劃教師專項計劃、鄉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定向培養計劃。落實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準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準政策,教師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教師傾斜,符合條件的鄉村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專項行動,確保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增加學位供給,有效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學問題。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確保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0%。加強農村特殊教育。大力提升鄉村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實行幼兒園教師持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制度,加強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擴大職業教育學校在農村招生規模,提高職業教育品質。

(十)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消除醫療服務空白點。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基層醫療機構“智醫助理”、鄉村中醫藥服務全覆蓋。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適當簡化本科及以上學歷醫學畢業生或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招聘程式。對應聘到鄉村工作的應屆高校醫學畢業生,給予大學期間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落實“縣管鄉用”“鄉聘村用”機制,盤活用好基層衛生機構現有編制資源,鄉鎮衛生院可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村醫。加強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做好新冠肺炎等疾病防控,加強對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將農村適齡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檢查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範圍。

(十一)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全面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推進醫保資訊系統平臺建設,設區市市域範圍內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制結算”。加強農村低保對象動態精準管理,合理提高低保等社會救助水準。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實現鄉鎮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推進村級養老服務站建設。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

(十二)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深入推進文化惠民,辦好“送戲進萬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活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5%。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開展“村級文化帶頭人”選拔培育行動,支援鄉土文藝團組發展,扶持農村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傳承發展徽劇、黃梅戲、廬劇、皖中大鼓等特色戲曲,青陽腔、儺戲、懷腔等戲曲聲腔和巢湖民歌、皖西民歌等民歌。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推進傳統建築、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加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

(十三)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産業化發展,完成大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辦好秸稈綜合利用産業博覽會,畜禽糞污和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超80%、90%。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推進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長江幹流安徽段及8個重要支流常年禁捕,做好退捕漁民轉崗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工作。推進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穩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複利用。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推動林業增綠增效,完成造林120萬畝。推深做實河(湖)長制、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建設全國林長制改革示範區,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十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兩區”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380萬畝,確保建成4670萬畝。年內完成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治理370萬畝。完成淠史杭等7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大當家塘、小河流等小水利和機電井建設。加快推進引江濟淮等工程,全面開工建設淮幹正峽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等工程。啟動農産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支援建設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健全完善冷鏈物流標準和服務規範體系。支援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産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對其在農村建設的保鮮倉儲設施用電實行農業生産用電價格。

(十五)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擴大本地就業崗位,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高工資性收入。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産業鏈增值收益機制,提高經營性收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財産性收入。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穩定轉移性收入。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高於全國平均水準0.5個百分點以上。

促進農業穩産保供和鄉村産業發展

(十六)穩定糧食生産。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總産量穩定在3900萬噸以上。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做好春耕備耕各項工作,強化田間管理,確保農業再獲豐收。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執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推進稻穀完全成本保險試點。抓好草地貪夜蛾、小麥赤霉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控,推廣統防統治等服務模式。落實産糧大縣獎勵政策,優先安排農産品加工用地指標。支援産糧大縣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區域調劑使用,調劑收益按規定用於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快農産品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擴大優勢農産品出口。支援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深入開展農産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專項行動。

(十七)加快恢復生豬生産。全面落實扶持生豬生産的各項政策舉措,抓緊打通環評、用地、信貸等瓶頸,規範畜禽禁養區劃定和管理,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産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準。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保障豬肉供給。推行“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模式,強化養殖、防疫、污染治理、流通等體系建設。全面落實非洲豬瘟防控措施,嚴格執行疫情排查、報告制度。加強對中小散養戶的防疫服務。落實防疫人員和經費保障,在生豬大縣實施鄉鎮動物防疫特聘計劃。加強市場監測和調控,做好豬肉保供穩價工作,打擊擾亂市場行為,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支援禽類、牛羊、奶業等生産。推進水産綠色健康養殖,年內新增稻漁綜合種養80萬畝以上,總面積達400萬畝。

(十八)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啟動實施“158”行動計劃,圍繞糧油、畜禽、水産、果蔬、茶葉、中藥材、油茶等優勢特色産業,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産業鏈創建,建設100個以上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年內新培育“三品一標”農産品1000個以上。支援企業加強品牌宣傳,打造“皖美農品”品牌。加強農産品品質安全和食品安全監管,完善省級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平臺,試行食用農産品合格證制度。辦好中國安徽名優農産品暨農業産業化交易會、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會。

(十九)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發展富民鄉村産業,深入實施農産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年內新增産值超50億元農産品加工園區3個、産值超10億元龍頭企業10家。推進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支援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加強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實訓基地建設。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開展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縣推進試點,推進農業産業化聯合體建設。創建一批休閒農業示範縣、示範園區,打造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達到2.4億人次。推進農村電商提質增效,支援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等拓展鄉村物流服務網路,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培育農村産品上行超千萬元的電商經營主體100家以上,農村産品網路銷售額達600億元。全面優化農村營商環境。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下鄉,切實保護好企業家合法權益。按照國家農業及相關産業統計分類,加強統計核算。

(二十)促進農民工就業和返鄉創業。落實涉企減稅降費等支援政策,加大援企穩崗工作力度,放寬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申領條件。農民工失業後,可在常住地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均等化公共就業服務。突出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開展欠薪排查整頓,執行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制度。加強欠薪源頭治理,落實根治欠薪各項舉措。支援各地開展家政服務、養老護理、醫院看護、餐飲烹飪、電子商務等技能培訓,打造地方特色勞務品牌。鼓勵各地設立鄉村保潔員、水管員、護路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深入推進返鄉農民工創業工程,年內新建50個左右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探索建立新産業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

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

(二十一)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認真落實《中國共産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組織群眾發展鄉村産業,動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教育引導群眾革除陳規陋習,密切聯繫服務群眾,築牢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制度,建立村“兩委”成員候選人資格縣鄉聯審常態化機制,實行村幹部“凡調必審”,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發揮黨組織在農村各種組織中的領導作用。加大村黨組織書記、村“兩委”後備力量培育力度。嚴格村黨組織書記監督管理,建立健全黨委組織部門牽頭協調,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共同參與、加強指導的村務監督機制,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加強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建設。強化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溝通協作、有效銜接,形成監督合力。加大在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力度,探索農村黨員發揮作用的有效載體。持續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派駐第一書記。持續鞏固農村基層黨建保障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成果。健全激勵村幹部幹事創業機制。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特別是鄉鎮黨委書記,做好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幹部、大學生村官“三類人員”進鄉鎮領導班子工作。

(二十二)健全鄉村治理工作體系。堅持縣鄉村聯動,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鄉鎮和村,提高鄉村治理效能。縣級要加強統籌謀劃,建立縣級領導幹部和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包村制度,增強群眾工作本領。鄉鎮要加強管理服務,整合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力量,建立健全統一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一站式服務、一門式辦理。充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宅基地管理、集體資産管理、民生保障、社會服務等工作力量。推動行政村強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健全基層民主制度,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探索完善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推動鄉村治理。實現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縣、村級一站式服務大廳全覆蓋,加快建設農村社區治理試驗區。推進鄉村治理三級建設試點。

(二十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農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黨在農村的思想陣地。在鄉村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支援城市誌願者在農村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創建一批農村精神文明示範縣、文明村鎮,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佔比達50%以上。廣泛開展好鄰居、好兒女、好婿媳、好公婆評選和尋找“最美家庭”、創建文明家庭等活動,大力推廣“振風超市”等模式,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

(二十四)調處化解鄉村矛盾糾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人民調解員隊伍,完善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持續整治侵害農民利益行為,暢通農民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妥善化解土地承包、徵地拆遷、農村宅基地、農民工工資、環境污染等方面矛盾。對直接關係農民切身利益、容易引發社會穩定風險的重大決策,出臺前進行風險評估。落實領導幹部特別是市縣領導幹部定期走訪基層接訪制度,深入開展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推進歷史信訪積案清零,探索開展“最多訪一次”試點。健全鄉村法律顧問制度,組織開展“一村一法律顧問”等形式多樣的法律服務。深入推進鄉村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強“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警民聯調”室建設,推動法院跨域立案系統、檢察服務平臺、公安綜合窗口延伸至基層。

(二十五)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向縱深推進,嚴厲打擊壟斷農村資源、非法侵佔農村集體資産和扶貧惠農資金、插手基礎設施建設、侵犯農村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等違法犯罪行為。實現政治巡察村居全覆蓋。深化基層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堅決查處發生在農民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建立防範和整治“村霸”長效機制。依法管理農村宗教事務,制止非法宗教活動,防範邪教向農村滲透,防止封建迷信蔓延。持續深化農村社區警務和“一村一警”包村聯繫工作,加強網格化管理和服務。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動。深入開展農資産品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全面排查整治農村各類安全隱患。

紮實推進農村重點改革(二十六)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中央關於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在天長市、旌德縣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先行試點。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託管服務為主的農業生産性服務組織達到2.5萬個。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健全農業水價形成、節水激勵和用水管理機制,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農墾、國有林場改革。完成市、縣(市、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任務,加強執法條件能力建設。

(二十七)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加強對宅基地申請、審批、使用的全程監管。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示範。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

(二十八)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鞏固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成果,健全集體資産監督管理平臺。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産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探索賦予農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

(二十九)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擴大“三變”改革範圍,力爭開展改革的村超60%。完善參與“三變”的市場主體與村集體和農戶利益聯結、合作經營、收益分配等機制。完善縣鄉聯網、符合農村實際的産權流轉交易市場。

(三十)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推行村黨組織書記兼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深入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繼續選擇一批村加強財政資金支援,推進集體經濟項目建設,拓寬收入來源。年內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減少集體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強村比重總體達到8%。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法人治理、經營運作、收益分配、監督管理等機制。

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

(三十一)優先保障“三農”投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財政投入與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相適應。繼續從政府債券資金中切塊安排用於脫貧攻堅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市縣政府要在一般債券支出中安排一定規模支援符合條件的易地扶貧搬遷和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有序擴大用於支援鄉村振興的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各部門要根據補短板的需要優化涉農資金使用結構,支援市縣政府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抓緊出臺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的政策措施。調整優化農機購置補貼範圍,用好用足補貼政策。

落實好國家對“三農”信貸貨幣、財稅、監管正向激勵政策,優化精準獎補措施。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的金融機構,適度擴大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深化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改革。支援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立足縣域,聚焦主責主業,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支援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小微企業等專項金融債券。引導金融機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量身定做金融産品,合理確定貸款額度、放款進度和回收期限。鼓勵支援省農業産業化發展基金加大投放力度,每年從省財政支援省農業産業化發展基金資金中切塊50%,實施項目直投。推深做實全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實施農業信貸擔保費用補助和業務獎補等政策,“勸耕貸”業務規模超100億元。開展信用戶、信用村等級評價,擴大“信易貸”産品覆蓋面。健全政策性擔保再擔保體系,完善中小企業綜合金融服務信用資訊平臺功能,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産品。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擴大育肥豬保險和大災保險實施範圍,實施大豆、玉米目標價格保險,實施優勢特色農産品保險獎補政策。落實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督促保險機構及時足額理賠。推廣“保險+期貨”試點模式。支援創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試驗區。

(三十二)強化鄉村發展用地保障。堅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落實鄉村産業發展用地政策,明確用地類型和供地方式,實行分類管理。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保鮮冷藏、烘乾晾曬存貯、農機庫房、分揀包裝、廢棄物處理、管理看護房等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根據生産實際合理確定輔助設施用地規模上限。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實行農業設施用地聯動監管,嚴禁以農業設施用地為名從事非農建設。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余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於發展鄉村産業項目。鼓勵農業生産和村莊建設等用地複合利用,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準。探索建設用地規模預留和規劃“留白”機制,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産業發展用地。省分解下達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至少安排5%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重點産業和項目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發展鄉村産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依法使用自有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共同參與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改造建設農業農村體驗活動場所。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簡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審批審核程式,下放審批許可權。推進鄉村建設審批“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

(三十三)推動人才下鄉。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紮根鄉村的人才,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支援大學生、退役軍人、企業家等到農村幹事創業。整合利用農業廣播學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落實縣域內人才統籌培養使用制度。持續組織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築師、教師、醫生下鄉服務。城市中小學教師、醫生晉陞高級職稱前,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統籌實施“三支一扶”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探索建立柔性引進專業實用人才機制。優化涉農學科專業設置,探索對急需緊缺涉農專業實行“提前批次”錄取。

(三十四)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部署一批省重大科技專項。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大力推進水稻、小麥、蔬菜和生豬、牛、羊、家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推進安徽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加快大中型、智慧化、複合型農業機械研發和應用,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以上。支援江淮丘陵、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建設一支6500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支援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面向農業全産業鏈配置科技資源。創建合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加強國家及省農業科技園區等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加快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完善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第五代行動通訊網路、智慧氣象等現代資訊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

(三十五)壓實各方責任。認真落實《中國共産黨農村工作條例》,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縣委書記主要精力抓“三農”工作要求,加強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做好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工作。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拿出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倒排工期,挂圖作戰,確保如期補上短板。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願,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當務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全面開展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活動,縱深推進“三個以案”警示教育,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鞏固基層減負成果,讓基層幹部把精力集中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上來。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領域重點任務列入黨政“一把手”工程,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把黨的十九大以來“三農”政策貫徹落實情況作為巡視巡察監督重要內容。

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銳意進取,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加快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