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中國 >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實驗小學學生在研學課程中觀賞動物標本。新華社發
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春華學校的小學生在河南自然博物館參加研學活動。新華社發
中小學生在湖北省武漢市長江文明館體驗製作魚燈。新華社發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太館,小朋友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1:1模型)前參觀。新華社發
參觀者在國家海洋博物館觀看“大河文明”展。新華社發
春光正好,萬物復蘇,不少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研學旅行的“大課堂”。近日,全國各地的大小博物館裏,中小學生研學團的身影漸漸多起來。學生們在博物館中與展藏親密接觸,聆聽專業的講解,參與有趣的活動,在一場場知識盛宴中感受歷史文化和自然世界的博大精深。
博物館,不僅是歷史文化、自然科學等資源的承載平臺,也是發揮教育功能的公共設施。隨著近兩年博物館熱度攀升,越來越多豐富多彩的博物館研學線路和産品被推出,博物館成為廣大學生提升精神素養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課堂。面對旺盛的研學需求,如何進一步創新形式、豐富內涵,提升博物館研學品質,成為值得深思的話題。
打造精品,讓奧妙的知識立體起來
近日,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設的“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成為研學講師宋晨光所在團隊最關注的展覽之一。幾百餘組(件)來自陸上絲綢之路的精美繪畫、雕塑、器物,展現著千百年前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也打動了無數文化歷史愛好者的心。“我們的研學更側重於知識性、互動性強的精講。很多同學都非常喜愛這個展覽,我們每週末都組織一次活動。”宋晨光告訴記者。自2018年創辦瓦當教育以來,宋晨光六年來帶著孩子們走進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古建築博物館等多家博物場館。專業而生動有趣的講解,使他收穫了一大批學生“粉絲”。
如今,“博物館熱”已成為文化現象,博物館研學熱度也持續攀升,豐富的活動、妙趣橫生的講解吸引著越來越多孩子前來。博物館、研學機構、學校紛紛策劃推出各類主題研學,讓孩子們在博物館這個課堂中領略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魅力。
“看,這就是良渚文明的玉琮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鳩杖杖鐓,找到了!”……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主題研學活動上,每位同學都收到了一張“浙博尋寶記”打卡單。孩子們循著線索打卡每一件經典展品,仔細觀察並記錄下知識點,用心感受文物背後沉澱的歷史故事。
“通過自主探索的形式觀展和學習,可以讓孩子們對文物展品的印象更加深刻。”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紀雲飛對記者説。談起研學旅行的話題,紀雲飛提出讓博物館與周邊景區和城市融合互動的理念,“我們主動對接合作,推出‘跟著《宋畫全集》品宋韻遊宋城’‘跟著《富春山居圖》遊富陽’等研學線路,活動不僅包含博物館內的專業講解,還以具有辨識度的文化標識為線索進行延伸,打造文旅融合線路,為同學們帶來更立體、更深入的研學體驗。”
“博物館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包括藏品、展覽、研究成果等,與校內課程相結合,開發多維度的研學活動。還要注重跨界融合,聯合圖書館、展覽館、科技館等公益服務單位,共用資源,打造精品研學産品。”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喬向傑指出。
當前,不少博物館設立教育中心、開設相關課程,與中小學和高校展開闔作,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推進博物館研學與學校教育融合,引導學生在校園外的課堂中感悟世界、探索歷史文化與自然科學知識的奧妙。“博物館研學活動受歡迎,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已形成新局面,也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教育已成為塑造青少年知識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重慶師範大學教授武仙竹説。
寓教于樂,讓研學的體驗豐富起來
胡雅是北京的一名六年級學生,也是位研學旅遊愛好者。最近,她和家長一起隨研學團來到天津濱海新區,開啟了國家海洋博物館的研學之旅。在講解員的引導下,他們穿梭于各場館之間,了解海洋的歷史和豐富奇妙的海洋生物。“在這裡我們和海洋中的古生物化石近距離接觸,學到了很多知識,化石修復活動也很有趣。”胡雅告訴記者。
“近期,我們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隊,準備了學習海水質檢、探索微觀世界等豐富的主題活動。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我們還會繼續開展各類互動體驗活動,目前來看,化石修復體驗活動最為火爆。”國家海洋博物館教育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
“當前,不少博物館研學更注重互動體驗,注重提高孩子們興趣的同時,提升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喬向傑指出,博物館可以設置豐富的互動體驗區、科學試驗區,讓孩子們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如設置藝術工作坊讓孩子們親手製作傳統工藝品或進行藝術創作,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
從知識科普到動手實踐,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更激發了青少年的興趣和思維潛力。在北京汽車博物館,某小學組織的研學實踐活動中,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談論著自己喜歡的汽車類型。3D造車、創意汽車彩繪、兒童駕駛學校……在各種活動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汽車文化歷史、汽車內部結構、交通法規知識等,還通過研學解鎖了更多玩法。家長們也紛紛點讚:“這樣研學能充分調動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孩子邊玩邊學,對學習的新知識印象更深。”
春天是孩子們親近大自然的好時機,自然類博物館的探索類研學也大受歡迎。在重慶自然博物館,古生物、脊椎動物、地礦等主題的研學課程,以及實踐性很強的“兒童獨立營”項目,成為近期遊客諮詢的熱點。“孩子們在課堂上可以跟著老師近距離觀察蛙類、螳螂、寄居蟹等生物,還可以參加縉雲山夜觀昆蟲、四面山生態之旅等活動,在博物館專家帶領下感受夜觀燈誘昆蟲的神奇魅力,在與大自然親密的接觸中受到啟發。”重慶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專家指出,自然科學類博物館蘊藏著豐富的知識資源,研學活動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增加實踐類活動,培養學生們探究式學習方式和團隊合作精神,提升科學精神和綜合素養,充分發揮研學的寓教于樂功能。
創新設計,讓“高冷”的文物生動起來
近日,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豐富多彩的夜遊活動吸引了很多遊客。夜幕降臨,身著漢服的專業演出人員和非遺技藝傳承人等與遊客深度互動,以劇本殺情景創意的形式,讓遊客與歷史人物故事深度交融、深刻感受徽文化的魅力。
“博物館+演藝”“博物館+科技”“博物館奇妙夜”……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創新,博物院研學遊的內涵更加豐富。文創産品、數字化呈現、非遺手工體驗等紛紛應用在研學活動中,夜宿夜遊、尋寶探秘等新奇的活動“圈粉”大量青少年。
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三樓的一間沉浸式數字化展廳最受研學學生歡迎。緩緩展開的螢幕前,3000多年前先民們播種五穀、畜牧漁獵的生活場景被復原再現,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為學子們推開了探索殷商文明的“大門”。殷墟景區研學負責人劉珊珊介紹:“除了先進的技術呈現手段,殷墟博物館內的闖關遊戲、互動投影等也增強了參觀遊覽的體驗感和趣味性,讓商代生活場景有了具象化表現,同時也讓‘高冷’的文物變得生動。”
博物館研學火熱,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如何提供豐富的研學資源、打造更優質的研學産品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紀雲飛認為,博物館應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配套,並將研學納入博物館日常工作中,不斷創新設計理念,提升文化內涵,促進博物館研學高品質發展。與此同時,要抓住數字化契機,讓線上展覽與線下觀展互為補充,拓展研學産品的廣度和深度。
喬向傑指出,應進一步開發互動式的展覽和教育項目,提升遊客的參與度。如完善親子設施和項目,設立專門的親子活動區域,定期舉辦親子工作坊,通過親子共同參與的形式增進親子感情。各部門也要完善相關政策,形成協同管理與推進機制,為博物館研學高品質發展提供保障。
【 責任編輯 :丁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