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中國 > 

重在促進轉型,教育數字化賦能課堂教學創新
2024-01-29 14:24:49.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    作者:曹培傑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數字化正在重塑新時代教育,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點不是數字化,而是轉型。

聚焦到課堂來説,數字化教學不是看在課堂上運用了哪些先進的技術,而是考查在數字化賦能之後,課堂結構、教學方式是否轉型了。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活動逐漸向大規模的個性化學習轉型,由數字技術為之賦能。

首先,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化賦能精準學習,促進大規模的個性化學習轉型。舉個例子,在一次全國資訊化教學優秀案例評審中,寧夏一所農村小學教師製作的課例引起評委關注,雖然課例視頻是用手機錄製的,比較“粗糙”,但是教師在課前以二維碼的形式向學生提供了4節有難易梯度的微課。學生在課前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哪一節微課。在微課的結尾,教師通過非常簡單的問卷小工具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並據此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了小組,有針對性地加以輔導。

這節“粗糙”的課最終從眾多製作精美、成本高昂的課例中脫穎而出,被評為特等獎,理由是它向我們展示了數字化教學的真意,數字技術不是支援教師講課,而是支援學生的精準化學習、個性化培養。

其次,我們應該利用數字化為重構教學組織方式賦能。在教育數字化領域有一個著名的“墻洞實驗”。1999年,英國的印度裔教授蘇伽特把一台能上網的電腦放進了新德里貧民區的墻洞裏。然後他觀察發現,貧民區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孩子竟然無師自通,靠這臺電腦學會了上網、數學、英語,甚至有極個別孩子還學會了專業性非常強的生物基因知識。這個實驗説明什麼?我認為,它説明技術可以重構教學組織方式,在教學中更多支援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講授。

教學應該是無處不在的,應該是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我們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有全國優秀教師、一流學校的相關資源和課程,教師應該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支援自己的教學,讓教學突破課堂教室邊界。

再次,我們應該利用數字化賦能教學場景重構。我們過去的教室是固定的,但是未來這種教育的工廠會變成學習的村落,讓學生坐在教室裏就可以與科學家共同來完成某項研究,與工程師共同設計産品,與藝術家合作完成藝術創作。而達成這種場景重構的技術已經成熟,我們要改變的是教學理念。

最後要提醒的一點是,儘管數字化技術為教育帶來了無限可能性,但我們也需要警惕其潛在的負面影響。例如,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導致學生的基本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下降;虛擬世界的誘惑也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注力下降。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數字化技術變革傳統的教學方式,以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中國教師報》2024年01月24日第7版

作者:中國教科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曹培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