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中國 >
在上海市楊浦區平涼路第三小學的“教學助手”展示課上,老師在黑板上進行知識點講解分析,顯示屏上有學生們的人機互動結果和學習效果的統計數據。 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
近日,教育部發佈《“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加快自主知識體系與教材體系建設,著力打造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品質教材體系,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其中,探索建設一批示範性新形態教材是《方案》的重點任務之一。《方案》要求,新形態教材要在形式上創新呈現方式,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形成理念先進、規範性強、整合度高、適用性好的示範性教材。
數字技術如何推動新形態教材建設?新形態教材還存在哪些問題?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資訊技術助力教材管理與規劃
教材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學科教學、人才培養貢獻力量。我國十分重視教材的建設和規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教材的研究和規範得到進一步加強,為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品質提供了堅實保障。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學生的學習資源進一步豐富,教材的形態也隨之變化。教材由單一的紙質呈現形態向靜態的數字化形態,再到動態的、交互性的數字化形態轉變。
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高校教材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化技術對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有輔助作用。通過對專業教材相關教學內容、出版動態等資訊的科學整理,高校教師可以有效掌握教學所需要的教材資源和教材資訊,從而提升教學的專業化程度,不斷實現專業教學內容的有效更新。
“依託大數據技術,我們可以實現對高校教材使用者的精準‘畫像’,掌握教材使用現狀。”上述負責人表示,資訊技術對教材管理、規劃起到了支撐作用。依靠數字技術,管理人員可以匯聚不同高校的教材選用情況,建立教材選用“參照係”,促使高校科學選用教材。通過數據監測,可按照教材性質分級認定、建檔立卡,當好高校教材安全的“全勤哨兵”。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韓喜平認為,教材建設應該以受教育者為中心。數字化技術的運用、線上與線下資源的結合,能夠創新教材的呈現形式,使教材具有多元性、互動性、開放性特徵,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新形態教材之‘新’離不開資訊技術的支撐。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的新形態教材不僅能夠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此外,新形態教材還能及時反饋師生評價,以最快速度更新知識,為教學的許多環節、許多方面提供幫助。”韓喜平説。
新形態教材仍存在諸多問題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新形態教材為新時代教育教學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尤其是從傳統教材向新形態教材轉變的過程仍存在諸多問題。
韓喜平認為,目前,我國教材建設還存在教材編寫人員認識不充分、教材編寫隊伍建設不完備、教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特別是部分教材編寫人員不能適應資訊技術發展,跟不上新形態教材發展的腳步。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加強對教材編寫人員的技術培訓,完善配套設施,科學配給資源。
對新形態教材的未來發展,韓喜平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應強化頂層設計,例如教育部推出了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促使學校、政府等各個主體共同參與平臺課程設計。其次要嚴抓品質,新形態教材應當兼顧生動性與邏輯性,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拓展知識傳授的方式。
韓喜平提醒,規範標準也同樣重要。應依託資訊技術,建立一套針對教材的評價反饋機制;應注重數字化教材選擇,加強版權意識,強化數字化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力度,以保障數字教材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應注重內容品質和教學效果
對於新形態教材的建設,韓喜平認為,無論使用哪種資訊技術手段,教材內容品質和課堂教學效果才是評價教材建設實效的核心。
以思政課教材為例,韓喜平表示,教材應當多運用中國案例進行詮釋,用中國故事進行講解,注重課堂教學與知識傳授的生動性、趣味性,讓學生可感可知、入腦入心。同時,進一步推進自主知識體系的建立,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穫。
韓喜平認為,《方案》涉及規劃教材管理與退出機制,明確了教材的組織與保障,規範了教材的使用。這也表明,教材編寫與管理中最為重要的是提升編寫人員的素質及思想理論水準。
除此之外,針對一些課程教材中出現的弱化學科特色等問題,韓喜平認為,教材應當做到知識與思想的融合,拒絕教材內容的板塊式、拼盤化。教師應該選擇與教學目標相匹配、能體現學科特點和本質的教材,助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和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與理論。此外,教材還需具備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內容,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改進。
“《方案》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中國實際出發,對於教材的建設與規劃作出頂層設計,有助於推動中國特色教材體系建設。同時,我們要深入探索建設新形態教材,利用資訊技術完善教材的實現形式,總體達到思想性、系統性、科學性、生動性和先進性的統一。”韓喜平總結道。
【 責任編輯 :張曉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