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中國 > 

上海新政策“賦權”科學家 科技成果加速落地開花
2024-06-03 15:06:17.0    |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    作者:總臺央視記者 趙曙光 田琪永 邵晨 梁志瑋 武文帥    |   

如何跨越實驗室到市場的阻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記者在上海調研時發現,這裡正通過改革進一步為科研人員鬆綁,加快科技成果市場化,助推新質生産力走出實驗室。

成果賦權科學家 生産力加快走出實驗室

記者見到青年科學家馬麟時,他正忙著研究一款光子互連晶片的量産工藝。這款晶片乍一看是只有一毫米厚的普通玻璃,在顯微鏡下卻另有乾坤。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 馬麟:它裏面是有非常多的能夠導光的通道,而這些通道看上去是一個平面的,實際上它是一個立體交叉,每一個之間是沒有相互影響的。

把它和算力晶片整合後,可以為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大幅提高算力。這項研究成果得以市場化轉化,得益於不久前馬麟拿到的2000萬元風投。

而這樣的投資機會,過去馬麟卻錯失過好幾次。之前,通過改革,科研人員已經可以擁有成果的部分所有權,但那是單位與科研人員共同所有。這種複雜的結構,常常讓風投資金望而卻步。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 馬麟:相當於你這個房子不是百分之百屬於你,然後你要賣它或者處置它的時候,這個是沒有辦法的。

改變來自在上海推行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轉化新舉措。其中關鍵一項,就是在明確轉化科技成果收益比例等單位權益的前提下,允許科研人員享有科技成果的全部所有權,幫助科研人員將成果投入創業公司,吸引社會資本,更好進行成果轉化。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創新服務處副處長 梁冰:希望我們的科學家能有更大的自主權來實現創業,也是讓我們的社會資本和産業能夠更加順利地承載科學家的成果。這個也是培育新質生産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

馬麟公司專利墻上的變化,展示了改革為科研人員帶來的紅利。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 馬麟:賦權之前專利權人是上海交通大學,現在變更到了我,然後又從我作為專利入股投入到了上海光織科技有限公司。

有了資金的支援,馬麟不僅擴大了辦公室,招聘了新員工,這兩天還忙著採購生産光子互連晶片的飛秒鐳射器,下半年將交付首批小樣。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 馬麟:這樣一個政策的確是讓我們能夠放開手腳開展相關的工作。

現在,在上海交通大學,像馬麟一樣的科研人員創辦企業94家,累計吸引社會資本超60億元,估值約370億元。

零距離服務幫助科研人員解決“不會轉”問題

通過一系列改革,上海在著力推動解決科研人員“不能轉”的難題。而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針對“不會轉”的問題,上海也在尋找破解之道。

在上海市科委,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沓厚厚的文件。裏面共有250多條問答,內容從政策法規到開一家公司的步驟,解答了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上的各類問題。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創新服務處副處長 梁冰:這幾個月我們調研下來,發現大量的科研人員,其實他的成果最主要是“不會轉”,還有我們相關的部門對成果轉化的政策理解、政策服務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我們形成這個實務的問答。

梁冰告訴記者,除了政策服務包,他們還開設科技成果轉化“訓練營”,開設“轉化門診”“轉化學堂”,提供精準政策輔導。

那麼這些政策輔導傳導得如何呢?記者來到上海目前唯一的“創新策源”功能區——“大零號灣”。這裡緊鄰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等高校,集聚了4000多家硬科技企業,是實現“0到1,再到100”的重要孵化區。

總臺央視記者 田琪永:就在調研的這幾天,我們在科技企業雲集的“大零號灣”,發現了這樣的一塊牌子,以往區科委會在區政府的集中辦公區,那這塊牌子為什麼會在這兒呢?

走進大樓,記者看到這裡聚集了行政、科創和人才服務中心,閔行區科委去年5月從區政府整體遷入這裡,成了一站式服務的關鍵一環,為的就是讓政策與科研人員“零距離”。

上海市閔行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徐暉:作為政府的服務部門,我們就是要來到我們的高校身邊,到我們的教授、科創企業和人才身邊來做好“零距離”的服務。

科研人員輕裝上陣 科技成果加速落地開花

用改革破解科技成果的“不能轉”,用服務破解科研人員擁有科技成果卻“不會轉”。調研中記者看到,一系列舉措正讓科研單位鼓勵轉、科研人員願意轉,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落地開花。

就在記者調研期間,“大零號灣”又新增了一個創新孵化器。啟動現場,記者遇到了青年教師馬道林。剛拿到科研成果全部賦權的他迫不及待就註冊了公司,這幾天正忙著裝修。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副教授 馬道林:我們現在能夠出來輕裝上陣,走到市場上去創業,信心滿滿在向前衝,然後讓我們的産品能夠儘快去走到産業需求中去。

馬道林告訴記者,新公司真是趕上了好時候。不僅享受了“大零號灣”免費辦公室等扶持措施,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政策法規問題也都有專人解決。

技轉專員郭超就是幫馬道林解決問題的人。從政策諮詢到流程設計,他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而像郭超一樣的專員,在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有17位。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 朱新遠:由我們成立一支專門的這樣的技術服務隊伍,老師們只要把他的一些想法和産業一起討論的結果,和這支技術轉移的隊伍人員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由這支技術轉移隊伍人員幫助他們、輔助他們來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這些問題。

把轉化流程交給專業的人,馬道林得以更加專注于自己的科研。這項給機器人增加觸覺的技術,正是眼下他的研究重點。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副教授 馬道林:比如説我們有這樣一個USB介面,被它接觸之後,就可以把USB上面的這種形態、標誌識別到,或者是接觸一些布料,這種布料的表面紋理,我們可以非常高密度去重建出來,機器人就可以真實地感受到我們的物理世界,能夠真正實現智慧化。

初步統計,2023年上海市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科研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轉化合同總數同比增長27.2%,合同金額同比增長24.4%,正助推科技成果加速走出實驗室,形成新質生産力。


【  責任編輯 :丁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