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中國 > 

“生涯教育”成高校必修課 幫助更多畢業生拿到心儀offer
2024-05-15 15:20:07.0    |    來源:央視新聞    |    作者:總臺央視記者 梁錚錚 韓冰 姚傑楊 安徽臺 甘肅臺    |   

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如何更好地幫助大學畢業生高品質地擇業、就業?近年來,教育部在高校展開就業指導的基礎上,引入“生涯教育”的概念,主要是指職業生涯規劃,並將這個工作貫穿在高校招生、培養、就業的全過程中。目前高校中的生涯教育是如何展開的?效果如何?

智聯招聘發佈的《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中有一組數據:

·就業偏好方面,繼續求穩:51%畢業生更看重工作穩定性,較去年提高10個百分點;

·求職行為方面,更加積極:求職時間提前,6成畢業生大四上學期甚至更早開始找工作;

·投遞簡歷增多,4成畢業生已投遞超50份簡歷。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應屆畢業生認為自己成功拿到offer的原因:

·38.9%認為是“有相關實習經歷”

·28.5%認為是“社會實踐經驗豐富”

沒有拿到offer的原因:

·36.2%的畢業生認為自己“太迷茫”

·27.4%認為原因是“掌握技能少”

從"心"出發 儘早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

廣西畢業生朱芮瑤當年選擇了“大熱”專業公共管理專業。她正在就業導師的指導下,為面試做準備。

廣西醫科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 朱芮瑤:當時也會覺得就業前景是比較廣闊的。但當我自己進入學校後,發現同專業的學長學姐,他們在就業的時候,其實是遇到比較多的挑戰的,可能並不像我們當初想像的那麼樂觀。

一方面發現就業有諸多挑戰,另一方面朱芮瑤也越來越認識到自己並不是真正熱愛公共管理。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她接受完職業興趣測試,職業指導老師主動找到了她。

廣西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 鄭茸:我發現她就是屬於那種利他型的,(我會)主動地去引導她做一些實踐。可能她未來的職業選擇,更加聚焦在大健康的領域。

“利他型”的性格特點,一下也喚醒了朱芮瑤,她終於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長項所在。

廣西醫科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 朱芮瑤:參與到一些養老方向的科研和實踐課題,服務超過400多位長者。這些實訓機會,能夠讓我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我們國家的養老現狀,以及老年人真實的養老需求,就更加堅定了自己在養老領域深耕。

經過一年多的實習,臨近畢業,小朱已經做好了全面準備去投身銀發經濟,針對養老機構老年人對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她成功應聘了“老年文娛活動師”。

和朱芮瑤一樣,準備從興趣出發重新選擇的還有來自新疆師範大學的蘇熙倫,今年才上大一的蘇熙倫本來選擇的是英語專業,但從小學就是“安全班長”的他其實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是應急救援。

新疆師範大學學生 蘇熙倫:新疆實際上面臨著很多的自然災害,比如説像暴雪、沙塵暴、極端天氣、地震等等,畢業之後我個人的想法是用自己的努力去留疆,用自己的奮鬥興疆。

如何讓“生涯教育”更有效率更有溫度?

這樣的“生涯教育”實際上給了學生一次彌補遺憾的機會。近年來,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被列入高校公共課教學計劃,面向全體大學生講授,不少於38學時。目前全國91.9%的高校已將就業指導課程設為必修課。當前,社會高速發展,新職業層出不窮,“生涯教育”如何跟上節奏、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呢?

在溫州大學,有這樣一個就業服務一體化空間,在這裡,有專業老師進行職業興趣測試,解答就業困惑,推薦合適的實習崗位,還為有創業、創新項目落地需求的學生提供免費場地,以及政策、資金的幫扶。工商管理學院的何宇迪,正是依託學校搭建的就業創業平臺,組建團隊研發創新項目。

溫州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學生 何宇迪:學校提供了工作室,我們形成了寢室、工作室跟教室三點一線的工作模式,我們目前有13項專利,其中有一項打破了我們行業的技術壁壘。

福州大學是全國首批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校,近幾年也在不斷更新、優化資源,建立起立體支撐體系,幫助學生成就自己。金晶是福州大學電腦與大數據學院大三的學生,原本就讀于化工機械專業的她,在“生涯教育”的啟發下選擇遵從內心的聲音,攜筆從戎。

福州大學電腦與大數據學院學生 金晶:在服役的過程中,我深刻意識到在網路安全方面,其實國家的人才缺口還是非常大的,所以回到學校之後,選擇轉專業到電腦專業,我現在的職業目標首選是在軍隊從事網路安全工程師。

據介紹,教育部面向全國評選出了21門高校就業創業金課,支援建設40余個職業生涯諮詢特色工作室,今年還創新推出“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就,充分發揮示範作用,帶動2740所高校952萬學生聚焦職業規劃。

高校如何主動連結 拓寬就業實踐主渠道?

目前全國高校已經有了一支10萬人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 有了職業規劃,如何更好地為學生實習、就業搭建平臺?

教育部方面:

·此前已組織企業支援高校開展“産學合作 協同育人”項目,累計合作立項11萬餘項;

·連續3年組織實施校企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已有1900余所高校與3000余家用人單位達成合作;

·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匯聚崗位1100余萬個;

此外,各地高校也在不斷提升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支援力。

契合社會需求 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支援

楚蕎伊是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三的學生,在職業指導老師的啟發下,看準中國製造走出去的未來前景,她準備把製造裝備海外維護工程師作為自己的就業選擇。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尚曉麗:我們走訪了企業,發現很多企業出口的收入,大概佔到了總收入的40%以上,這些工程機械出口到海外之後,還要有技術服務跟上去,確實是有比較大的人才缺口。

目前,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85%以上的專業開展了定制、定向培養,新開設智慧製造裝備技術等4個新專業,40個招生專業可就業崗位範圍覆蓋全省新興産業鏈80%以上。

在安徽工程大學,電腦與資訊學院大二的學生張亮和團隊正在為新研發的康復外骨骼機器人進行推演。這款機器人可以輔助中風、偏癱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幫助他們恢復體能。

安徽工程大學電腦與資訊學院2022級學生 張亮:我們這次設計有四條機械臂。這樣首先對於外骨骼本身的技術要求會降低,它對於自身的平衡性、安全乾預會做得比市面上的雙足外骨骼機器人更好。

因先天患有成骨不全症,張亮身高僅有1.3米,這種罕見疾病也讓他失去了獨立行走的能力,當年他坐著扭扭車考入大學,大家也親切稱他“扭扭車男孩”。張亮認識到,自己的痛點也是很多肢殘人的痛點,這裡蘊含著創新的機會。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張亮接觸到了倣生外骨骼技術,這項技術不僅讓他看到了站起來的希望,更讓他堅定了去創業的決心,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學校職業規劃輔導老師們的支援。

安徽工程大學學生處處長 黃煒:學校有一個創新創業的訓練計劃,就是從創新的成果裏面,選擇一些有可能會變成創業項目的進行扶持。給準備創業的學生,每年每個項目大概5000元到10000元之間的經費支援。

今年,教育部將實施202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和服務體系建設行動,提出了26項促就業相關舉措。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 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副司長 吳愛華:教育部正在謀劃一整套的完善高校高品質就業服務體系的政策措施,把就業和人才培養更好結合起來,推動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更加緊密結合,促進畢業生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社會。

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在上海舉行

5月10日至12日,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總決賽及頒獎儀式在上海舉行,這是國內首次以促進大學生高品質充分就業為目標設置的全國性專門賽事。據統計,本屆大賽累計報名學生952萬人,覆蓋高校2740所,佔全國普通高校總數98.6%。總決賽過程中,共有近500家用人單位現場為學生發放實習、就業offer意向。

如何打破用人單位和大學畢業生、職場新人之間的“雙盲”,通過切實落地的“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讓學校和老師真正當好學生學習與職業之間的“擺渡人”,讓學生更好地找準自身發展方向和實踐路徑,最終實現“發現自己到成就自己”的閉環、高品質地就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路徑值得探索。2024的畢業季已經到來,祝福所有的畢業生能夠得償所願。更期待還沒有進入畢業季的同學們能早一些想清楚、規劃好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以後能讓自己更加胸有成竹地走進畢業季。


【  責任編輯 :丁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