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中國 > 

智慧時代課堂如何變化,老師會被取代嗎?
2024-02-02 11:37:45.0    |    來源:上觀新聞    |    作者:許沁    |   

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分享了一個故事:摘得2023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滿分金牌的高一學生王淳稷,在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就學期間,通過“課堂大數據”被發現學業能力出眾、興趣愛好廣泛,老師關注到他愛動腦筋、喜歡挑戰難題,學校鼓勵他參加橋牌社團,個性化培養幫助老師找到了激發其科創潛能的鑰匙。用“數智技術”賦能學校,關注學生知識、能力、行為、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發展,讓每位老師擁有隱形的智慧育人“助手”,通過人技結合,助力因材施教,賦能立德樹人。

人工智慧(AI)時代,會給課堂與教學帶來怎樣的顛覆性變化?老師又該如何面對?這兩天在滬舉行的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數字變革對基礎教育的挑戰和機遇,成為聚焦熱點。

【以開放心態擁抱數字變革】

以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學習場景,嵌入智慧教師、智慧學伴,診斷學習者發展水準,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的智慧虛擬類數字教育資源得到快速發展;拋棄傳統教室在教學空間佈局上“排排坐”的慣性設計,數字技術創造了虛實融合的教學新空間,支撐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空間逐步普及,推動規模個性化教學發展……

大會上,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校長科林·貝利還分享了一些國外大學利用觸覺技術來培養牙科醫生,實際上是模擬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在模擬的牙齒上進行鑽洞。虛擬現實技術,還能幫助學生培養一些“軟技能”。

怎樣面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給基礎教育領域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在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教育資訊技術學院副院長柯清超看來,教育系統必須冷靜觀察、包容審慎,妥善把握人工智慧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的方向和尺度,積極推動智慧時代的基礎教育變革。他鼓勵老師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教學備課、提供教學支架、輔助做作業設計與評估等,師生需要提升生成式智慧相關數字素養,比如:提升師生與人工智慧對話的資訊檢索、資訊甄別與整合能力,提高教師利用生成式智慧工具開展教學設計、教學評估、教學反思與改進等。對於生成式人工智慧,關鍵在於技術本身的成熟性、生成內容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否則可能成為“一本正經的胡説八道”。此外,還需完善智慧應用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機制。“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前瞻的視野,積極擁抱生成式人工智慧給基礎教育帶來的變革,共同探索與構建智慧技術賦能的大規模個性化人才培養新生態。”柯清超説。

【智慧時代老師要先改變自己】

智慧時代,嵌入智慧教師、智慧學伴,未來,老師的崗位會消失嗎?

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數智未來”教育展。

“教育本身並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對情感的培育、對智慧的啟迪,這不是人工智慧可以解決的。”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局長季小峰認為,面對數字時代,教師要站位更高,首先要改變自己,在數字時代的潮流面前,順應人工智慧的使用。從教育資訊化到數字化應用,目前當地部分學校將人工智慧實踐場景融入。

“網路教育不能代替‘真人教育’,教育並不只是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學習成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協作。”天津市第十九中學校長盧冬梅説,在傳統課堂上,技術手段往往輔助於“教”,但線上上教學,更多著眼于學生的“學”,課堂上網路性交互越來越多,採集學生實時反饋的數據也比較豐富。在她看來,大多數教師是數字時代的“移民”,老教師還可能是數字時代的“難民”。如何使技術發展與教學行為連接在一起?老師要立足現在,面向未來,改變現有教學。在天津市第十九中學開設了人工智慧課程,並不是讓孩子一定要掌握技術未來成為“碼農”,而是希望孩子了解人工智慧的底層邏輯,未來能理性判斷如何應用。

為了有效推進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開展了有益嘗試,靈活定制分層培訓,激發個性潛能。學校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力30、實力40、魅力50”的教師分層培訓,為不同年齡層次教師度身定制培訓項目與課程。近年來,學校近80%教師開展了資訊化課題研究,同時倡導教師要善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合優質資源,以用促學,以研促用,打開教師學習新視野,加強校內外學習交流。

【虛擬環境不能代替“真人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慧教育應用前景廣闊,科技驅動沉浸式學習漸成現實,人機複合型教師誕生……在《中國智慧教育發展報告(2023)》中,展望未來,數字教育應用新生態蓬勃發展。

“幫助老師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更好解決老師精準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在評價方面,過去最難的是因人而異差異化評價,未來可以通過對學生全過程、多維度評價,找準優點,找到短板。對於解決個性化問題,人工智慧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説。

多位專家也提醒,人工智慧賦能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次生問題,比如:人與人的交流機會可能會變少。“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動、肢體的語言,使得教育更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人工智慧賦能教育解決了知識獲取的手段、方法、品質等,使人與人的交流在虛擬環境也可以順暢進行,但絕不能替代‘真人教育’,不能變成機器與機器的交流。教育要用愛、真情實感、能力和素養,真正去教化人、提升人、培養人。”鄭慶華説。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騰認為,使用智慧的同時,需要仔細思考,不能過度依賴,還需進一步規範。

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

進入數字時代、智慧社會,面向未來,培養什麼樣的人?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培養創新人才和學生高階思維能力,需要構建新的教育形態,從知識類、工具類、虛擬類到智慧類,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實現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的融通,同時進行學生過程性、綜合性評價。“學校面臨的挑戰不是單方面的,未來的學校不只是傳遞知識,還要構建學生的合作交流、項目解決能力,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除了老師做好準備,還需要家校配合、家長認同。”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紹青教授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