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中國 > 

“兒童成長陪伴師”切中了家庭教育的軟肋
2024-05-20 16:53:35.0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辛文    |   

近日,“兒童成長陪伴師”這個新興職業在社交媒體上火了,據説“月薪4萬元,上不封頂,一天僅需工作4小時左右,不用坐班打卡,也沒有KPI,包吃包住,豪車相伴,偶爾還可以出國旅遊,出入高檔場所”,工作內容主打“陪伴”——陪孩子學習、運動、玩耍,在陪伴中觀察孩子的習慣並引導調整。

  真有這樣的“神仙工作”嗎?媒體記者去應聘,接觸到了仲介公司和一部分從業者,發現真實情況遠沒有社交筆記展現出來的那麼輕鬆愜意。月薪過萬的兒童成長陪伴師,招聘要求往往比較高:本科以上學歷,英語流利是基礎,還要會開車、能輔導功課;月薪更高的,則會對求職者的學歷、教學經驗、英語等級或其他專業技能有更明確要求;月薪3萬以上的,則會增加海外名校碩士學歷或馬術、編程、高爾夫等專業技能門檻。

  高薪對應高要求並不奇怪,關鍵是這個職業太“新”了,還沒有清晰的定義。在孩子太小的家庭,陪伴師像育兒嫂,在孩子大一些的家庭,陪伴師又像家庭教師。有的從業者感覺自己像傭人,有的家庭則反映陪伴師“不專業”。可什麼才叫“專業”呢?如果只負責孩子起居、接送,那麼住家保姆也可以做;如果還要輔導功課,那就需要人員具有教師資格證或相應的專業資質。更麻煩的是,在“雙減”的大背景下,此類學科輔導有可能踩到《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劃定的違規開展校外學科類培訓的紅線。

  當一些機構和從業者打著“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幌子,變相開展學科類教培服務以規避監管的同時,另一些機構則是把目標盯在求職者身上,用高薪為誘餌,以賺取服務費為目標,割的是求職者的“韭菜”。有些所謂“謹防上當”的筆記,正是讓急於找工作的年輕人“入我彀中”的引流貼,無法繳納社保、被隨意解雇、勞動權益難以保障等問題被刻意回避。

  但不可否認的是,“兒童成長陪伴師”的背後,隱藏著家庭教育的巨大需求。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可由於各種原因,父母或分身乏術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知識儲備不足沒有足夠的能力,以至於孩子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應對。前陣子,一位退休教師在自媒體上發起“家訪教育”,她強迫孩子親手毀掉手辦、扔掉玩具的做法非常惡劣、絕不可取,但透過這些荒唐的“教育手段”,是不是也應該看到那些束手無策、不知所措的父母呢?

  可以説,“兒童成長陪伴師”切中了當前家庭教育的軟肋,即孩子的茁壯成長離不開健康的、有品質的陪伴與引導。本來這個責任應由父母承擔,但問題是,如何做個稱職的父母也是一門學問,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向誰請教?從何處獲得高效、便捷且專業的指導?如果父母們的確心有餘而力不足,又該怎麼辦?從這個角度去看,“兒童成長陪伴師”蘊含著巨大發展潛力和社會價值,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專業的教育水準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輔助,也為有教師資質、教育經驗的從業者提供了新的就業方向。

  在當下社會就業形態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包括“兒童成長陪伴師”在內的諸多新興職業往往屬於非典型就業形態,因此,應理性看待這股熱潮,剔除其中的泡沫和亂象,推動行業朝專業化、規範化方向發展。比如,明確職業定位,將“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工作職責鎖定為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情緒管理及價值觀引導,而非單純的學科教學或家務勞動;建立規範的培訓體系和準入標準;為從業者提供基本勞動保障,規範仲介工作流程,維護雇傭雙方權益。

  當然,即使“兒童成長陪伴師”這個職業成熟起來,對於父母們來説也只能是補充和輔助,而不能成為父母職責的“代餐”。兒童成長陪伴,是不能完全外包的,因為稱職的父母永遠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陪伴者”。


【  責任編輯 :丁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