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畔訪故里 此生矢志向光明---- 雨花英烈全國尋訪活動走進溫州永嘉

時間:2021-04-23 15:01:38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錢璐 丁婉淇 黃曉靜 高強

清澈幽藍的楠溪江水潺潺地流淌著,仿佛在訴説烽火歲月裏江畔兒女奮起反抗、追逐革命火光的故事。

2021年4月19日至20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和中國期刊協會黨刊分會指導,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金陵瞭望》雜誌社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百年傳承·百地尋訪·百媒聯動”雨花英烈全國尋訪活動的首站來到浙江溫州,尋訪隊先後前往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謝文錦烈士故居、李得釗烈士紀念碑、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舊址等地,深入了解英烈成長、求學、戰鬥的點點滴滴。

百年傳承·百地尋訪·百媒聯動 丁亮 王偉超/攝

4月20日清晨,尋訪隊從溫州出發,前往永嘉縣岩坦鎮潘坑村。這裡是曾經擔任中共南京地委書記的雨花英烈謝文錦烈士的家鄉。

謝文錦故居坐落于村頭,是一座古宅,裏面保存著謝文錦生前用過的木床、桌椅等生活用品和早年留下的墨跡。在墻上,大家留意到一幅微微泛黃的裝裱紙張,“欲安天下蒼生,端賴同志齊心……”這幅題詞,是1925年謝文錦回到永嘉在家鄉宣傳革命思想時,為家鄉族人所作的,鼓勵他們參加革命活動。

“謝文錦是一名堅定不移的革命者,他不怕犧牲的革命的精神,激勵了家鄉一代又一代人,我們都敬仰他。”76歲的同村老人一提起革命先驅謝文錦便肅然起敬。

故居目前由謝文錦的侄孫謝志純做一些日常維護工作,他接待了很多前來尋訪、緬懷烈士的人。“作為謝文錦的後人,我倍感自豪,也時常關注有關他的研究、資料的重新發現等,在革命老區,我和家鄉人都希望謝文錦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能夠傳承發揚。”

謝文錦故居 丁亮 王偉超/攝

在故居旁的山腰上,當地政府修建了“謝文錦烈士紀念碑”。尋訪隊員們拾級而上,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謁烈士。紀念碑立於蒼翠山林間,樸素而莊重,頂上的五角星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映照著謝文錦這位革命先行者的光輝一生。

作為革命老區,雨花英烈的家鄉潘坑村的發展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潘坑村黨支部書記陳九安介紹,目前村裏最想做的就是整合英烈資源,在謝文錦故居的基礎上建設革命烈士瞻仰區、革命烈士陳列館,配套建設文錦主題公園、田園觀光區等,圍繞“革命紅、生態綠、村落古、農民富”的思路,打造楠溪江源頭假日花園,讓老百姓受益。

丁亮 王偉超/攝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謝文錦不僅是先行者更是領路人,他與著名詩人蕭三合作翻譯的俄文歌曲《光明讚》,激勵著那時的中華兒女奔上革命的光明道路。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副館長李婷婷介紹,謝文錦在永嘉地區採用探親訪友、開座談會、大會演講等形式,傳播革命思想,發展黨團員,在他的影響下,一大批浙南進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就包括來自永嘉的金貫真和李得釗。

“燈蛾撲火似無成,是是非非評不清。我説燈蛾死可貴,粉身碎骨向光明。”這首直白而剛毅的小詩,出自中學時代的李得釗之手,抒發了他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熾熱情懷。

李得釗烈士紀念碑 丁亮 王偉超/攝

時隔近百年,當人們仰望著矗立於永嘉縣港頭村的“李得釗烈士紀念碑”時,英烈為了革命事業奮鬥不息的光輝形象總會再次浮現在眼前。走進港頭村文化禮堂,尋訪隊員們聆聽李得釗的感人事跡。從一個鞋匠的兒子,到後來走上求學、革命的道路,李得釗始終在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曾寫下了“莫道流螢小小蟲,抗暴大膽算英雄,風風雨雨無所懼,長此發光黑暗中”的詩句,表達了他不懼風雨,大膽投身反抗黑暗社會的鬥爭決心。

丁亮 王偉超/攝

李得釗的精神感染並激勵著家鄉人,據村委會負責人介紹,今後將重點挖掘烈士紅色資源,與當地學校對接,讓更多的年輕學子學習英烈堅定信仰、為民造福的精神。

永嘉是浙南革命的源頭。1930年5月,在金貫真、李得釗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正式成立。在此後的鬥爭中,紅十三軍戰績頗豐,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勢力,為後來粟裕、劉英率領紅軍挺進師入浙、開展南方遊擊戰、創建浙南遊擊根據地起到了奠基作用。

丁亮 王偉超/攝

來到在紀念館我們看到,除了文字、圖片、影音素材的展現外,展廳內還有大量歷史實物展出,包括紅十三軍指戰員使用過的炮、槍、劍等武器和農民武裝使用的梭鏢、匕首、大刀等,參觀者被玻璃櫥窗內的一件件實物所吸引,身臨其境地感受農民武裝革命的艱苦卓絕。展櫃內還有謝文錦的親筆手書,使用過的書本、箱子、杯子等用具,向前來參觀的遊客述説著當年一段段英勇奮戰的紅色故事。

據介紹,目前紅十三軍教育基地基本構建了“紅色記憶”、“紅色體驗”、“紅色論壇”、“綠色體驗”四大課程體系,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教育培訓給每一位前來培訓的黨員幹部留下了深刻印象。

巍峨的青山,流淌的綠水,映照出革命老區的錚錚風骨,英烈精神永流傳,革命精神銘心間!“百年傳承·百地尋訪·百媒聯動”雨花英烈全國尋訪活動,從雨花英烈的犧牲地出發,探尋雨花英烈的家鄉地、學習地、戰鬥地,把雨花英烈人生足跡連點成線、以線成面,逐步形成全國性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傳播體系。(錢璐 丁婉淇 黃曉靜 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