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實現“中國夢”,此心安處是吾鄉——聽小康中國的溫州故事

奮鬥實現“中國夢“——小康中國的溫州故事

時間:2020-12-24 16:43:10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徐冬悅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在12月23日召開的發佈會上,一位位奮鬥于甌越大地的親歷者,講述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生動故事,展現溫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歷程。

一把“金算盤”,為社會貢獻特殊力量

“因為走路不方便,我在就業的過程中被200多家企業拒之門外。”雖然回憶充滿艱辛,但現在,浙江溫州金算盤財務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英卻能輕鬆講述。

王海英3歲那年,因發高燒患上小兒麻痹症,留下腿部殘疾。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她大學畢業成為了一名會計師。然而,坎坷的就業經歷,給了她不小打擊。

幸運的是,在朋友的幫助下,2004年王海英與三個夥伴成立了溫州金算盤財務管理有限公司。在創業的過程中,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下,享受到許多優惠傾斜政策,這給了她不少助力。“我覺得,特殊群體更應以‘不等不靠’的積極態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極投身社會,貢獻自己的‘特殊力量’。”王海英動情地説。

經過多年奮鬥,目前,金算盤財務管理公司已經成為浙南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專業諮詢服務類機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金算盤”的員工隊伍中就有18名殘疾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過,‘中國夢是民族夢、國家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也是每一個殘疾朋友的夢。’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攥緊手中的“金算盤”,王海英帶領一批有志有夢、身殘志堅的夥伴昂首闊步走在小康大道上。

一張津貼證書,端好“技術碗”走上小康路

“第一年,我就用工資買了臺電視機;第二年,我買了自行車;第三年,我裝修了自家房子......”溫州市龍灣區溫兄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技術技能總監張積貴説:“勤勞就能致富!”

張積貴吃上“技術飯”的動機十分簡單——為改善生活。90年代初期分家後,一間通天房和一張木板床就是張積貴的全部家當,於是他便開始拜師學習失蠟模具製作。趕上好時代的張積貴努力工作,很快有了電視機、自行車、房子……這更堅定了他的認知:勤勞就能致富。

2003年涉足制藥裝備生産製造領域後,“技術人”張積貴始終堅持著這樣的奮鬥理念:“時代再怎麼變,只要手裏有技術,持續創新産品,就永遠都不會被淘汰。”不停奮鬥的張積貴和他的團隊深耕中藥提取濃縮裝備領域,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6項,其中一項還被命名為“張積貴括板式攪拌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國內幾家知名制藥企業如雲南白藥、北京同仁堂、以嶺藥業等,都用上了“溫州智造”的制藥裝備。

2017年,張積貴當選為十九大黨代表,當他踏入北京人民大會堂,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説到建設一支“知識性,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時,“心底裏的振奮感油然而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所指、意義所在。”張積貴感慨道。

近年來,張積貴主動對接龍灣職業技術學校,開辦了勞模育才班。過去學校招生都是拿著學校簡介招生,但張積貴卻拿著企業簡歷與自己的履歷,明確告訴學生即將從事的行業與崗位。他説“年輕人在技能學習的路上也許會迷惘,希望我的‘微光’能照亮他們走向遠方。”

一份國家級榮譽,描摹綠水青山村居圖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瑞安市塘下鎮陳岙村開始家家戶戶搞汽摩配、電鍍等作坊,這些小作坊導致陳岙村的環境又臟、又亂、又差。村民們既懷念以前的青山綠水,又希望經濟能更快更好地發展。2002年,在村民的動員邀請下,在外地生活工作的陳眾芳參加村幹部選舉並成功當選。而後,他放棄了經營多年的企業,全身心投入建設家鄉的事業之中。

面對這樣“臟亂差”的現狀,陳眾芳帶領陳岙村以“萬千工程”為契機,通過治理修復山體(青山白化)、遷移工業小作坊等舉措,逐步改善村莊環境。此外,在全村農房整村改造的基礎上,陳岙村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依託大羅山山水資源優勢,打造集夏日避暑、運動康養、美麗鄉村等元素為一體的旅遊勝地,並於2017年順利獲得“全國文明村”的榮譽稱號。

十年奮鬥史,描摹綠水青山。現如今,陳岙村已經擺脫了累計負債86萬元“一窮二白”的舊貌,成為了擁有2億集體資産的小康村。陳眾芳説:“現在我們村裏的老百姓,看病有醫保,養老有社保,閒暇時間還能參加一些文化娛樂活動,看著他們臉上每天都能洋溢著笑容,我覺得這就是自己已經實現的奮鬥夢。”

一勺“土蜂蜜”,開啟脫貧致富的“甜蜜事業”

泰順生態良好,植物蜜源豐富,養殖蜜蜂條件得天獨厚。200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了“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的九字箴言。嚴立超認為,“政府號召我們下山脫貧,就意味著我們要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裏,尋找一條適合我們的致富路。”

看到家鄉漫山遍野的鮮花,他萌生出了蜜蜂養殖的想法。第一年,他的養蜂事業從幾十箱發展到了一百多箱。但第二年,卻陷入了無法突破百箱的困境。“以前我們農村有句老話説,‘蜜蜂養殖不超過百箱’,不過我想,我是讀過書的,要相信科學。於是我就整天在蜂箱外觀察,有時候一蹲就大半天,腳都麻了。我還到浙江省農林大學參加相關培訓學習,最終摸索出一套適合山區蜜蜂養殖技術。”

嚴立超自己的養蜂事業發展紅火,也不忘帶動群眾一同致富。2018年9月,他組建成立了泰順縣中蜂養殖協會,共吸納158戶中蜂養殖大戶加入,讓其所在的徐宅村更是成為遠近有名的“甜蜜村”。此外,協會還以送蜜蜂、送技術、送蜂箱、保産量、保定價、保回收的“三送三保”模式帶動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被作為浙江省典型案例推廣,被國家選為精準幫扶標準示範。

“2019年,我問那些低收入農戶收成時,他們就很高興地説:‘還可以,今年只賣了1.2萬元,有些人掙得更多,有三萬多的。’聽到這句話,我心中比蜜還要甜。”拿著蜂蜜手工皂,抑制不住的笑容洋溢在嚴立超臉上。

一組老照片,遊子“迴塘”點亮文旅之光

文成縣是浙江第二大僑鄉,匯聚了很多遠居海外的年輕人。黃靖和他的妻子就曾在義大利生活了7年,直至2017年,回國探親的他們感受到了家鄉熱情而質樸的風土人情,有了回來定居的想法,便開始考慮做民宿。

跑遍了世界各地的民宿,黃靖感受到,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魅力。“別人所在的地方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懷抱著’對愛的渴望’與‘對家的追求’,才能讓自己的家鄉擁有令人難以忘懷的特色,真正地被世界所看到。”

黃靖在文成長塘所打造的民宿名為“寒舍迴塘”,正是取“回到故鄉,回到長塘”之意。在發佈會現場,他展示了四張照片,第一張是民宿建成前的模樣,此地原本是黃靖爺爺的老宅。後三張則是“寒舍迴塘”建成後的景觀——白天,陽光透過玻璃照亮房間內溫馨的擺設,夜晚,露天大泳池倒映燈火通明的溫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實上,鄉村需要振興,而深居都市的人們也渴望親近自然與農村。因此,“寒舍迴塘”將“精緻農耕文化”“傳統非遺文化”融入民宿特色,在地方政府及媒體的支援和宣傳下,成為了當地的網紅文化地標。

前來住宿的“遊客”也可以成為帶動消費的“顧客”。自開辦以來,“寒舍迴塘”促進當地每人平均增收約一萬元左右。黃靖説:“我認為,詩和遠方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與其做思念家鄉的‘旁觀者’,不如做建設家鄉的‘參與者’,貢獻出自己的奮鬥力量。”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一路走來,這些奮鬥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反映著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是等來的、喊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鮮紅的旗幟下,黨和政府勾勒的發展藍圖,正帶領著人民群眾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行穩致遠。(徐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