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致富新探索:同樣一分田 種出新效益

時間:2019-11-19 14:25:12 來源 : 浙江線上 作者 : 周琳子 黃永

“稻子都沒黃,都是病蟲害啊……”眼下正是晚稻收穫的季節,樂清市城東街道梅灣村農戶陳紅林望著自家100多畝田,愁容滿面,懊悔不已。他手裏還拿著一份種植方案,是年初樂清市金穗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他量身定制的。然而,陳紅林卻沒有嚴格按照方案進行種植。50公里外傳來的消息,更讓這位農民對聯合社的種植方案另眼相看——虹橋鎮埭下村農戶卓燈球的連作晚稻攻關田最高畝産達856.62公斤,打破省農業吉尼斯紀錄。陳紅林清楚記得,當時,卓燈球和自己一樣,也是到府討教了聯合社後拿到了一份個性化種植建議方案。此後卓燈球嚴格按照方案操作,最終獲得了大豐收。

傳統農戶用經驗種田,靠天吃飯。聯合社把低小散的農戶和合作社力量聚合起來,讓農民用上“黑科技”“數據寶”,拓展了産業鏈。今年,聯合社 “三位一體”合作模式成功入選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名單,讓農民們在同樣一分田裏找到了致富新路子。金穗聯合社究竟是如何撐起農民錢袋子的?近日,記者走訪樂清多地農戶,找尋背後答案。 

一個記賬本 算清抱團降成本的賬

67歲的吳金碎已經種了40多年水稻,現在種著300畝田,去年平均畝産600公斤,在當地也算種糧大戶。“可到了買農資時,腰板還是不夠硬。”吳金碎無奈地説,去農資店,口水説盡也只有一點點折扣,怎麼施肥,合不合適都得靠自己試,生産成本太高了。經驗豐富的種糧大戶尚且面臨這些問題,更別提眾多規模更小的其他社員。

以農戶為主體的聯合社深知其中利害,抱團降成本成了聯合社成立後首要解決的問題。2014年9月,樂清市綠農水稻專業合作社等2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發起,以股份合作形式成立樂清市金穗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採購開始前,聯合社會召開社員大會,事先統計需求、採購統一結算,由聯合社以電子商務招投標或“抱團式”直接與生産廠家、商家談判採購,社員採購成本下降約20%。資金週轉困難的農戶還可以申請社內資金互助服務,先由聯合社墊付,再在約定期限內付息還款。在聯合社的辦公室裏,按照年份存檔著每一年的記賬本,上面清清楚楚記錄著當年每個社員農戶購買各項農資産品可得的返還紅利清單。聯合社按照社員農資交易量利潤的6成返還,4成按照股金比例留存方式,最大化地為農戶降低成本。2015年以來,聯合社每年採購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達1000萬元,每年組織採購插秧機、烘乾機、秧盤等農機約500萬元。

早稻化肥返還2988元,晚稻化肥返還2880元,晚稻尿素返還180元,浸種藥返還15元……吳金碎用計算器敲下每筆入賬的金額,臉上樂開了花,他打算接下來將其他所需農資也都通過聯合社統一採購。算出來的數字已經讓人振奮,然而這僅僅是省下的一小筆成本。“聯合社的規模大,還能出現虹吸效應。”聯合社秘書長趙宣樓説。如今,一到春耕備耕的時節,聯合社的辦公室裏就會擠滿前來推銷的農資供應商。蕭山化肥廠還根據聯合社提供的樂清各地土樣,專門定制研發了當地水稻專用肥,高匹配度增強了稻穀的飽滿度,單位面積施肥量也銳減,高産更綠色。

“不夠的農具別著急買,我們幫忙社內調劑;遇到沒見過的蟲害,我們會約請條件較好的社員為你做託管服務,指導生産環節……”趙宣樓還沒説完,找到府來的吳金碎就迫不及待地打斷了他的話,説:“現代種植太缺服務和指導了,我還需要成熟的新技術!”

一塊試錯田 破解新技術難入的關

金穗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辦公樓背後,有一片田,和當地的農田不太一樣:田不大,只有30多畝,田裏的作物卻良莠不齊。就連記者這個外行人也看出來,這片田種得不咋地。“這片田是我管的!”聯合社負責人包碎雲的這番話,讓人大吃一驚。負責人難道只有這點本事?

看到記者的困惑,包碎雲笑著説:“你看,同樣的品種,相同的環境,施肥的比重按照從少到多排序,長得最好的不在兩頭,而在這裡!説明肥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包碎雲邊説,邊記錄下最佳的施肥比例。記者這才知道,原來這塊地,是聯合社專門為農戶們開闢的一塊試驗田。要想增收,精細化管理是關鍵;要想讓農産品更有競爭力,不斷用新品種、新技術來提高品質更是王道。這是包碎雲多年總結的經驗。他把自己的650畝田交給農戶打理,自己則一頭扎進了這一方“試錯園”中,請農業專家帶來新的種植技術,用定量定性的方法,進行科學種植實驗。

以生産流程難度最大的育秧為例,聯合社在統計分析每年社員的産量和效益時發現,部分社員育秧技術低、單個育秧成本高、秧苗品質不穩定等問題,直接顯現在了收成上。“要想收成好,解決育秧問題成為關鍵。”有問題就找專家。在包碎雲的手機裏存滿了各級農業局技術人員、水稻研究所專家的號碼,只要農民種水稻遇到了問題,從耕地到施肥除蟲、收割到加工的各個環節,只要一通電話,就能找到這一領域的專家詢問解決方案。也正是在這些最常聯繫的人中,包碎雲找到了破除育秧技術瓶頸的關鍵人物——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朱德峰。

朱德峰當時正在研究水稻機插秧溫室疊盤暗出苗“1+N”育秧技術模式示範項目,與傳統育秧模式不同,秧盤疊放在恒溫恒濕的出苗室內催芽,出苗整齊後再分送到不同的育秧場地各自培育成秧。新型水稻育秧成本高出三分之一,培育效果能否達到試驗的效果?面對這些潛在的風險,包碎雲提出先在試驗田裏嘗試,待成功後再向全體社員推廣。經過三年的實驗,當去年朱德峰再次來到試驗田看到成果後,頻頻點頭讚許:這項疊盤暗出苗技術已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水稻育秧的主推技術,從樂清早稻育秧來看,效果很好,可以進一步推廣實施。然而技術成果的轉換,到了一輩子靠經驗種田的農民面前,推廣就成了一件難事。“你們看,這盤水稻出苗率高,秧苗長得又高又壯,像旁邊這盤不用基質的,每盤可能要損失5元錢。”聯合社理事們帶著新技術挨家挨戶到府介紹,開社員大會介紹育秧差異,可願意嘗試的農戶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成本的提高,平均每畝秧苗成本上漲了約25%,風險太大,另一方面是面子挂不住。就拿我做例子,包碎雲學種田時我就已經是種糧大戶了,他的技術還是跟我學的。”吳金碎説出了大多數農戶的心裏話。那段時間,包碎雲白天泡在育秧溫室裏,晚上就在田邊來回轉悠。一次,他看到一小片剛收完的稻田還空著,一個主意涌了上來:向農民借田育秧!第二天他就給吳金碎送去了兩分田的秧苗,只收傳統育秧的價格。“試種一季,效果馬上就出來了。”吳金碎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的田頭上每天都是來看新苗長勢的小農戶。早晚稻秧苗預定會上,原本請都請不來的大戶們紛紛現身,賈岙村的葉文富訂走3000盤秧苗、西岑村的黃賢雷訂走2000盤、戴東村的潘鬧擁訂走600盤,郭路村的金荷紛訂走了9300盤……一晃眼,家家戶戶的田頭都挂上了育供秧示範點的牌子,農戶們一見面就交流試驗心得,分佈在樂清虹橋、柳市等地的專業化水稻種植試驗示範總面積超過1萬畝。

一份授信書 打開全流程服務的門

降成本和扶技術,為農戶解決了最基本、最現實的難題。但是聯合社想的不止於此——田就這麼大,怎樣讓農戶增收更多?聯合社想到了延伸農産品産業鏈。

“我們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很多小農戶和小合作社雖然都能以收成維持生活生産,但除此之外的收入幾乎為零。盡可能多地參與到農産品全産業鏈是農戶們迫切需要的,也是最能增加收入的途徑之一。”趙宣樓説。産業鏈延伸,需要全流程的服務配套。為此,聯合社以水稻專業生産為聯結紐帶,開展專業化生産合作、農資農産品購銷合作、資金信用服務合作“三位一體”合作模式實踐與探索,讓社員收益得到持續增長,2018年聯合社經營額1650萬元,固定資産230萬元,社員每年每畝增收150元。

“沒想到我80歲了,還能通過聯合社擔保獲得銀行貸款。”柳市農戶胡志新拿著授信書,笑得合不攏嘴。原來,胡志新租了200畝地,每年的租金、化肥需要大量資金週轉,然而他一個人很難從銀行借到錢。問題反映到聯合社後,工作人員立即為他聯繫了對口的樂清市農商銀行。通過對他經營的農田面積、股金出資的額度、社會誠信度等要素進行評估,最終以聯合社和銀行雙軌監控信貸資金流向為保障,胡志新獲得了30萬元貸款,同時還享受國家種糧貸款貼息。如今,銀行與聯合社合作,為像胡志新這樣有需求無條件的農民提供每年1500萬元的授信額度,實際社員每年的貸款額達到了約900萬元。

産業鏈的一端,有金融信用服務為農戶解決資金難題;另一端,則有糧食産後“五代”服務,進一步助力農産品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促進農戶增收。從2015年開始,聯合社投資275萬元,建立了大米加工中心,利用現有的基礎條件,開展糧食産後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五代”服務,配置清理乾燥設備、調整安排存糧倉儲,對社員收購或代儲的稻穀,統一加工,並註冊了“金越”商標,由社員分銷或聯合社直銷到市場。僅去年,聯合社糧食累積産後服務總量就超過2萬噸。聯合社拓寬了服務範圍,提升了社會化服務功能,經加工大米後産值達1400多萬元,産業鏈的延長使社員的稻穀增值達120萬元。“每年賣大米的收入比種田的還多,一年能多賺7萬元。”種糧大戶倪孟森的女兒倪靜説起聯合社的“金越”品牌根本停不下來,“當天碾出的大米,當天售罄,本地人都愛吃當地米。一年銷售了12.5萬公斤。”記者注意到,店裏最醒目的位置就擺放著剛剛運到的“金越”牌大米,而東北大米和外地珍珠米因為銷售量小被移到了角落裏。

在蒲岐鎮南門街村,一個由聯合社農戶自籌400萬元資金加上政府補助的社會化服務中心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中,預計明年7月就能投入使用,到時候,聯合社每日能烘乾160噸大米,日産50噸大米,農民不僅種糧賺錢,而且還能將産業鏈上的更多利潤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