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洞頭漁嫂張素萍:趕“潮”人

時間:2019-02-19 14:14:39 來源 : 浙江新聞 作者 : 汪成明 應忠彭 王艷瓊

張素萍在曬魚幹。王藝攝

依海而生的人,保持著“趕海”的姿勢。在溫州洞頭區,44歲的漁嫂張素萍,因為一次次“趕海”的經歷,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弄潮兒。

當島島公路相連時,她追趕著“路”,從溫州城里拉來物料,帶島上婦女做來料加工;當海島遊火熱時,她追趕著“人潮”,帶頭辦起民宿,催化出半屏“民宿一條街”;而今,她又帶頭學習經營管理知識,提升改造自家民宿,掀起精品民宿浪潮……

即使在民宿經營的淡季,張素萍也有辦法折騰出商機。這不,近500位好友的微信群裏,不時有人向她訂購新鮮或風乾的海貨。

誰説漁嫂的人生不精彩?

追路·來料經紀人

洞頭有大小島嶼302個,曾經,各個島嶼間互不相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戶戶出海,人人捕魚。

張素萍家也不例外。不同的是,9歲時母親去世,靠著父親養豬和捕魚長大的她,自小就許下志向:一定要發家致富。

23歲時,張素萍成了家,心中的願望也更迫切了。但那時,困在離島上的她,除了幫丈夫補補漁網,幾乎找不到其他門路。

2003年,洞頭五島連橋工程收官,5個有人居住的大島,開始島島公路相連。一次,張素萍到溫州市區的親戚家做客,發現街上好多婦女都在縫鞋包。她湊上去問:“這活我能幹嗎?”“當然能!”對方答道。

查看新民宿裝修進度。陳宣錕攝

張素萍喜出望外。“認準了,就幹!”2005年4月17日一大早,她一人從洞頭乘坐101號輪船,經過3個半小時的顛簸,來到溫州市區的望江碼頭。上岸後,她從早就聯繫好的鞋廠,拉來8麻袋貨物,裏面是2000雙半成品女鞋和一些裝飾扣。

回洞頭後,張素萍挨家挨戶敲門,詢問漁嫂們是否願意做事,並把從鞋廠學來的技術傳授給她們——在鞋面釘上裝飾扣。沒多久,10多名漁嫂便把第一批活幹完了。就這趟活,讓她賺了近千元。此後,她開始批量承接來料加工。

2006年,連接洞頭與溫州市區的海堤正式通車。張素萍學會駕駛,用積蓄買來麵包車,往來洞頭和溫州載貨,單程只要一個半小時。來料加工做到最好時,她手頭有120多名漁嫂一起幹活,每位魚嫂月增收千余元。所在的東屏街道,連續6年為她頒發“來料加工特殊貢獻經紀人”證書。

追人·民宿管家

張素萍在為客人準備海鮮“大餐”。陳宣錕攝

沿著330國道駛過龍灣,筆直的海堤公路,把我們帶到洞頭。

這條2010年初開工建設、2018年2月正式通車的國道,成為洞頭區對外交通的“主動脈”,也讓洞頭離“海上花園”的夢更近了。

在流行鄉村遊的年代,涌向海島的人突然多了起來。這時,張素萍又嗅到商機,開始追起“人”來。

抵達洞頭東南角的半屏山,再拐一個90度的彎,長約500米的“民宿一條街”展現在面前:房前,一望無際的大海;背後,就是半屏山。鬱鬱蔥蔥的綠植間,大北岙村一棟棟虎皮色的石頭房,讓人眼前一亮。

一排30多家民宿,每家各具特色,張素萍開的第二家“浪花谷”民宿,就在街的中間位置。説起張素萍,東屏街道副主任方雅靚評價道:“這個漁嫂腦子特別靈光。”

2015年,當地政府決定加大扶持漁民創業的力度,若漁民家庭開辦民宿,街道和旅遊部門可給予設計費補助。當時,民宿還是個新鮮詞,很多人並不買賬。但戶口並不在大北岙村的張素萍,與住在這條街上的嫂子商定,兩家合夥經營,嫂子家出房子,她出裝修資金,將來盈利兩家五五分成。

2016年5月,用洞頭三角梅裝扮、充滿海島風情的特色民宿“浪花谷”,正式開門迎客。很快,遊客慕名而來。因為“浪花谷”的示範,街上民宿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店多隆市,遊人雖多,但也出現了客流不均的現象。看到問題後,張素萍主動聯繫溫州市區的旅行社,推介街上的民宿,同時與民宿業主們商量,由她統一分配客源,不搞無序競爭。

為這事,她還真下了一番苦功夫。她手上有個小本子,記錄著各家民宿的不同風格,以便根據客人需求作推薦。不經意間,她已從民宿業主變成了民宿管家。

追潮·學習達人

洞頭“民宿一條街”。洞頭區委宣傳部供圖

“金山銀山半屏山”的説法,透露出洞頭人對“民宿一條街經營者”的羨慕。然而,張素萍心中的危機感,卻與日俱濃。

這兩年,洞頭區通過“花園村莊”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沙灘和海岸線,“海上花園”呼之欲出。獨特的海島風情、旅遊資源,引得遊客紛至遝來,也讓社會資本紛紛追逐。近年來,洞頭民宿産業快速發展,涌現出了如“左舍”等精品民宿。它們大多由石頭房改建,採取管家式服務,實施公司化運營,對傳統漁家民宿的經營造成了一定衝擊。

這時,張素萍又盯上了洞頭農辦、旅委舉行的各種培訓班。

在洞頭民宿協會秘書長張穎眼裏,張素萍就是個學習達人。上民宿經營管理、插花泡茶培訓班,別人都怕耽擱生意,只有她從頭到尾認真聽,還經常請老師為自己第二家民宿的經營出點子。

原來,2016年底,張素萍與嫂子分開經營後,又租下村裏屏山中路32號的民房,改造成新的“浪花谷”。但她心裏清楚,這次重新起航,一定要走高端路線,否則很容易被市場拋棄。上了培訓課後,她立即對“浪花谷”的後院進行改造。種花草,建陽光房……前面有海景,聽濤看海;後面有花景,安靜遐想。新的“浪花谷”很快獲得市場認可,收入也比老的增長了五成。她的做法,後被東屏街道全面推廣,“民宿一條街”後院改造工程,讓這條街的含金量大大提升。

眼下,張素萍忙著第三間民宿的裝修。她租下村裏空置的300多平方米的辦公樓,打算做成精品民宿。“相鄰的韭菜岙沙灘開始修復,今年5月完工後,肯定會帶動周邊人氣。”她笑著説。

站在“浪花谷”門前,但見海面寬闊,潮水翻涌。不斷追趕民宿産業的新潮流,保持與時代共舞的姿勢,這一次,張素萍又成了追“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