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那馬是右江革命根據地之一,1951年7月,由那馬縣和隆山縣合併而成。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光輝足跡。從1929年黨組織在那馬縣創建伊始,至1949年12月縣境解放時止,20多年中,地方黨組織一直存在,成為右江革命根據地中唯一始終保持“紅旗不倒”的4個縣份之一。轄區內革命遺址遺跡分佈眾多,利用與保護好馬山縣紅色文化遺産資源,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發展構建馬山紅色文化旅遊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馬山縣主要的紅色文化遺産資源及特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山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鬥爭。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韋拔群掀起的右江農民運動大潮中,馬山人民積極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中。1929年12月,縣域第一個中共地方組織——中共那馬縣支部成立。在鄧小平、張雲逸等革命先輩創立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歲月裏,那馬縣一批優秀青年參加紅七軍並隨主力北上中央蘇區;那馬成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3個中心地區之一。抗日戰爭時期,縣域人民浴血抗擊日本侵略者。解放戰爭中,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展開了英勇頑強的鬥爭。
永州鎮轄區內革命遺址遺跡分佈眾多,這裡有傳播革命火種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江莊補習學社,有那馬革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大本營,1948年10月在天鵝寨召開歷時15天的右江地委擴大會議舊址,趙世同舊居遺址,徐澤長、李鳳彰、韋成篇故居,伏擊那馬縣民團自衛總隊中校副總隊長古典昭戰場遺址等。此外還有位於周鹿鎮周鹿街那馬革命武裝暴動戰場遺址、那馬縣臨時革命工作委員會舊址,隆山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舊址、隆山分校舊址,中共隆山縣委、隆山縣臨時人民政府舊址等重要遺址。
可以説,馬山紅色文化遺産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黑山羊之鄉”“中國會鼓之鄉”“中國長壽之鄉”稱號,馬山紅色文化如果與歷史文化、綠色生態與自然風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發優勢將會十分明顯。
二、馬山縣紅色文化遺産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對策和建議
馬山是一塊紅色的土地,不應被後人忘卻。但縱觀馬山革命遺址,還存在著缺乏統一規劃,沒有形成整體優勢,經費投入不足,宣傳不夠等問題。
要加強對這些紅色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發揮它們存史、育人作用,從而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一)
做好革命遺址保護規劃,保護與開發並重。對本縣革命遺址作全面調查,有效整合宣傳、黨史、文物管理和民政部門的管理職能,加強全縣性重要遺址維修和保護工作,在各革命遺址遺跡所在地普遍設立醒目標誌碑,將遺址名稱簡介以及負責保護的單位名稱、保護時間鐫刻上面,方便後人及遊客憑吊瞻仰。
(二)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國務院已對《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2015-2025年)》正式作出批復,馬山縣被列入《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建設行列,馬山要借力老區振興東風積極立項,加快推進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為進一步構建紅色旅遊文化打下基礎。
(三)分類實施,逐步推進。一是在永州鎮建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二是修繕永州鎮州圩坡鑒烈士陵園,建成一個區域性的右江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三是在永州鎮建立那馬革命紀念館,提高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吸引力,使之成為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四)構建紅色的旅遊體系,加快紅色旅遊配套建設。縣政府要制定好工作規劃,有序地抓好項目建設落實,加快對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使革命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讓老區人民真真正正體味到新常態下革命老區的幸福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