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隆安壯語言中對水稻田的稱謂,“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和由稻作生産引發出來的人們的生活、習俗事象。早在遠古時代,隆安壯族先民就發明創造水稻栽培技術,進行水稻栽培生産,衍生“那”文化。2013年6月,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隆安縣“中國那文化之鄉”稱號,從此,隆安縣“那”文化活動頻仍。
一、群眾以“那”為本,“那”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隆安縣歷來具備水稻生産條件,如今糧食生産主要是水稻,大米是人們的主食,米製品是常食。全縣鄉鎮、村、屯以“那”命名的地方122個,人們的婚姻、占卜等都用上大米。縣內有大石鏟遺址和最原生態農業祖神祭祀民俗。“那”文化活動有官方組織,有民間組織,活動內容有商貿、文體、論壇、廟會,有走親戚、聚會、辦百家宴、開座談會。許多地方把農曆2月19日、3月3日、4月8日、5月13日、6月6日、7月13日至20日、10月10日等分別作為本地“那”文化民俗節日。其中那桐“四月八”農具節聞名自治區內外,每年10多萬人次參加。“那”文化與人們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
二、融進“那”文化活動是給力基層黨建的需要
在“那”文化活動蓬勃發展,文化活動頻繁之時,人們對基層黨組織的印象和感情卻未有加深,基層黨建工作亟待跟進。為此,基層黨組織要充分認識融進“那”文化活動對於黨建的重要性。一方面,“那”文化是經過數千年錘鍊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而寶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黨建融進“那”文化活動才能得到滋潤,也才能發揮文化引領社會、教育群眾、推動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基層黨建工作是用黨的理論教育黨員、群眾,動員組織他們落實上級決策部署精神,鞏固黨的領導,推進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活動在哪開展,群眾就在哪聚集,融入“那”文化活動,基層黨組織就能更好地與群眾接觸溝通,傾聽他們的呼聲,反映他們的心聲,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就能及時有效地發動群眾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就能使自身得到磨煉,陶冶情操,激發熱情。
三、切實借力“那”文化活動增添基層黨建活力
(一)加大“那”文化活動組織和參與的力度。對官方組織的活動,基層黨組織要明確任務、做好計劃、成立機構,安排人員參加,全面抓好落實。對民間組織開展的活動,要主動與有關人員聯繫,做好引導服務,幫助他們健全組織,建立職責,有效推進。對他們中的黨員,可以在條件具備的時候,從所在黨組織中劃分出來,設立黨支部或黨小組,使這部分黨員既感到組織關懷又有責任、有義務進行黨建工作。文化活動和黨建工作就會相得益彰。
(二)注意在“那”文化活動中植入黨建的內容。古語“文化”是指
“以道理開導世人”,文化活動就是要取得讓人們懂得更多道理的效果。基層黨組織要借助“那”文化活動平臺灌輸正能量。要反覆講清的大道理就是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産黨才能實現人民富裕、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國家富強。這就要用中國共産黨建黨95年的奮鬥史去講,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去講,用黨的政策和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去講。要掌握好活動宣傳陣地:一是建立黨建宣傳板塊,媒體、標語、宣傳欄都要有黨建內容;二是改編有關節目,培訓有關人員,用黨的精神通過活動吹、拉、彈、唱、舞潛移默化地宣傳教育人們;三是在活動場所開學習教育課,如“廟堂課”“村史課”“族史課”,把“那”文化與黨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這些工作,使人們深刻記住一粥一飯是祖先創造發明水稻栽培技術的成果,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各族人民翻身鬧革命,建立新中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