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習慣之後,市民自覺將垃圾分類 劉增璇 攝
南寧市10個小區從2014年開始實行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去年下半年起,青秀區和經開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事隔一年多,全面推行垃圾分類的小區居民是否已將生活垃圾分類培養成一種習慣?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的小區環境衛生有了哪些改變?相關部門採取了一些什麼措施來推進垃圾分類?下一步還有哪些措施?連日來,記者走訪青秀區和經開區多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進行調查。
意識轉變從嫌麻煩到養成習慣
每天早上,家住青秀區新竹小區的居民何女士都會將分好類的生活垃圾拎出家門,把剩菜剩飯扔進廚余垃圾進口,再把紙類和塑膠垃圾丟進可回收垃圾進口。
在青秀區歐景庭園小區,居民黃肖説,以前扔垃圾都是一大包混在一起扔,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時,他和家人都覺得好麻煩。但過了一個月,聽了不少宣傳後,他們也就逐漸適應了。“垃圾分類回收點設計得很漂亮,進出小區都能看到,怎麼分類一看就明白。”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今昔對比變化真大。”家住經開區錦繡江南的居民肖瓊曾記得,以前沒有設置垃圾分類回收點的時候,一些廚余垃圾和生活垃圾堆在一起,時間久了會産生異味,容易引來老鼠、蟑螂,影響小區的環境衛生。“自從設置了垃圾分類回收點後,大家都自覺將垃圾分類,倒入回收點的相應垃圾桶內。”垃圾桶周圍乾淨了很多,自然不會有老鼠和蟑螂。
南寧市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已有一年多的時間。連日來,記者走訪青秀區和經開區多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時欣喜發現,很多居民從起初嫌麻煩到現在已成為習慣,絕大多數居民基本掌握了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基本常識。而這種變化的出現,也體現了居民素質的提高。
多措並舉全面提高知曉參與率
為更好、更準確地指導住戶進行生活垃圾分類,青秀區和經開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活動,配齊配足設施設備,以先進的設施(備)提高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理解,向住戶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的知識及意義。
同時,各試點小區利用物業公司微信平臺、業主Q群等網路媒介,傳遞垃圾分類意義和具體實施方法,並實行網格化分片包乾制度,確保垃圾分類工作細緻到戶。由社區工作者、義務督導員、物業工作人員實行樓道包乾,負責對每戶家庭進行走訪宣傳、垃圾袋發放和跟蹤監督,實現分類工作的精細化管理。
此外,城區還在各試點小區設置了愛心衣物捐贈箱及玻璃回收桶,舊衣物由專業的回收公司將其經過消毒等處理後,轉贈給需要的群體,並反饋相關資訊,廢舊玻璃則由專業的終端處理公司進行回收處理,以實現資源的再回收利用。
而為增強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積極性,青秀區在新竹街道的歐景庭園小區探索試行積分獎勵方法,由物業每月組織業委會(業主)開一次總結會,對垃圾分類工作進行總結講評,評比出做得好的業主,適當進行獎勵或減免物業費等。
下步措施整合資源完善制度
通過開展動員居民對垃圾回收、清運、處理情況、做好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等宣傳,居民逐漸把垃圾分類培養成一種自覺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講衛生、守規矩的良好習慣。目前,青秀區和經開區10個試點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活動居民知曉率已達到80%,分類的準確率達到70%。
同時,實行垃圾分類後,各試點小區垃圾清運統計數據下降10%(廚余垃圾得到有機處理,廢舊傢具、建築綠化垃圾統一集中處理,舊衣物回收清洗、消毒回饋社會,廢舊玻璃回收處理後再利用,其他垃圾焚燒發電)。
但記者走訪時也發現,實行垃圾分類仍存有不足之處:一是垃圾分類整體宣傳的氛圍不夠濃,造成居民對垃圾分類收集認識不夠。二是垃圾分類終端處理滯後,缺乏有資質的公司參與。
“目前青秀區共有1009個小區,以30個小區為重點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下一步將根據開展情況全城區鋪開。學習大中城市的經驗做法,引進社會企業參與垃圾分類,整合資源,完善制度,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處理系統。”青秀區城管局副局長王元學表示,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除了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宣傳、引導、監督,建立健全垃圾分類管理各項制度,還需要學校、機關、社會團體起到模範帶頭作用,更需要每一位市民自覺地從自身做起,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今後,青秀區將繼續抓好垃圾分類試點各項工作落實,增強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能力,切實改善人居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