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靈川縣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在學習汽車電路維護操作知識。 秦 學 攝
優化職教格局,提升辦學品質
“十二五”期間,我區職業教育堅持在經濟社會坐標係中定位自己的發展目標和特色建設方向,以提升人才培養契合度為聚焦點,大力推進佈局調整和特色發展,優化職業教育結構佈局:
優化職校佈局。對接廣西“兩區一帶”主體功能區劃及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規劃,調整職校佈局,全區現有中職302所(含技工學校)、高職37所,分別比2010年減少62所、4所;建有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範學校32所、自治區示範特色學校100所,國家高職示範(骨幹)院校5所、自治區級示範性院校12所,中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不低於96%、90%,其中55%的畢業生在區內就業,中高職規模分別佔居高中階段、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主動服務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對應自治區重點發展的“14+10”千億元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調整優化專業結構,設置中高職專業247個、393個,覆蓋19個專業大類和一、二、三次産業,初步形成適應就業需求和産業調整的專業結構體系;重點規劃建設450個職業教育示範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高水準示範性高職、中職。
全面推進縣級中專綜合改革。建立縣級職校發展激勵機制和職業院校對口幫扶制度,支援優質職業院校以管理、課程、師資、設備“四下鄉”方式開展幫扶工作,推進中高職貫通合作辦學,2014年至2017年,自治區每年安排2億元縣級中專綜合改革獎補資金用於支援縣級中專綜合改革,確保城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2015年,縣級中專全日制招生4.3萬人,比上年增長12%,比實施改革前增長了26個百分點,佔全區全日制招生總數的24%。
著力創建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規劃建設40個基地,目前已首批認定17個基地學校,在坭興陶、銅鼓、繡球、民族服飾、民族歌舞等專業領域積極開展民族技藝傳承並取得顯著成效,為促進廣西民族文化産業轉型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由表及裏、由內到外的調整和優化,讓我區職業教育從規模發展轉向內涵發展,學校辦學品質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拓寬升學通道,助力學生成才
除宏觀上校網布點、專業設置不斷調整優化外,具體落實到微觀上的學校層面,我區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取得了不少新突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區在加快拓寬中高職銜接通道、搭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建設中的新成就。
試點本科高校從2013年的4所到2015年的8所;招生範圍由32所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擴大至全區所有中職學校;報考資格從本校總評成績年級排名前10%的應屆中職畢業生擴大到前30%……
在我區試行的本科院校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工作中,學校數量的增加、招生範圍的擴大、報名資格的放寬,讓中等職業教育萌生了更多新氣象,也給中職生升讀本科創造了更多機會、更多公平。
同時,我區也在進一步推進中高職多種形式貫通辦學,拓寬中職生升入高層次學校學習通道:15所高職高專院校開展單獨考試招生試點工作;12所職業院校開展註冊入學試點工作,繼續實行5年一貫制、分段式5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及高職對口招收中職學生試點。其中,2015年高職院校共錄取中職學生4.07萬人,比2013年的2.44萬人增加1.63萬人,增長66.8%。
此外,我區還實現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聯合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創新性新突破,6所高職院校和4所本科高校聯合開展應用型本科人才聯合培養改革試點,首批試點專業共有6個,每個專業招生40人,實現歷史性突破;加大力度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合溝通,修訂《普通高中學籍管理實施辦法》,明確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相互轉學的制度安排。
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一樣,不同的是教育的類別而不是層次。回顧“十二五”,我區出臺了系列政策助力職業教育發展,為孩子們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使他們真正的“求職有門,升學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