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街》溫馨上演 淚點笑點齊發
專家解讀:像鮮花也像情書
“就像一封溫柔的情書,又像一束帶著露珠的鮮花,獻給水街人,獻給南寧這片熱土。”昨日,大型方言話劇《水街》專題研討會在南寧舉行。《劇本》雜誌主編、著名戲劇理論家黎繼德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當天,來自北京、上海以及廣西的專家、部分熱心觀眾,圍繞《水街》的主題、時代內涵、劇本結構、語言風格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上演:本地明星演本地戲受追捧
20日和21日晚,《水街》連續在南寧劇場上演。戲裏的舞美很簡單,把南寧人熟悉的街景,如騎樓、粉店“搬到”舞臺上,這讓觀眾倍感親切,故事便發生在這條短短的老街上,深度演繹了一座城市的“變”與“不變”。
《水街》共分為6場,每場均對應一個年代,以“情”作為內核,講述那個年代的故事。開篇的水街喧鬧、祥和,街坊們吃著老友粉、唱(聽)著邕劇,其樂融融。從北京來到水街的李老師夫婦,受到了街坊們的熱情接待,大家紛紛拿出自家的好吃好喝招待李老師夫婦,而無生育的李老師夫妻還收養了一個棄嬰,取名為水街仔。於是,關於水街的故事發生了……戲中沒有口號式的臺詞,相反,更多的是接地氣的本地話。“得不得”這些帶有南普特點的口語讓觀眾發出會心一笑,本地明星演本地戲成為一大亮點。黃俊成的邕劇唱段讓人叫絕,楊建偉打破以往角色模式的演繹給人全新的感覺,劇場裏不斷的掌聲和笑聲也證明了演出的成功。
研討:找到了久違的兒時記憶
在昨天的《水街》專題研討會中,專家和觀眾紛紛發言。廣西話劇團原團長褚家設説,“豆腐釀”“老友粉”這些南寧人常吃的東西出現在戲裏,看了《水街》後感到特別親切。同時,演員的激情也感染了觀眾,“戲裏有濃濃的街坊情感,也凸顯了‘能幫就幫’的南寧城市精神。一塊臘肉,大家都捨不得吃,就是為了留給北京來的‘客人’,這樣的情節很感人。”褚家設説。
廣西桂劇團原團長梁中驥從戲中找到了久違的兒時記憶,“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話劇,甚至和外面的優秀話劇有得一比。因為從事戲劇工作多年,我平時很少被戲感動,但是,昨晚,我的心真正被劇情拽住了。”他還回憶了自己小時候關於水街的記憶,當時,住水上的人家除打魚工作外,還會為街上的人打水,他還記得當時是2分錢一擔水。
水街居民彭永忠看戲後表示,主創人員給我們帶來的這部好戲,讓更多的人認識水街,了解南寧。這部戲接地氣,邕劇唱段、雙孖井井水、老街街景滿滿的都是老南寧的記憶;這部戲特別近人情,水街居民的五味人生得到很好體現,演繹的就是現實的生活,觀看過程中很受感動,一包紙巾都擦完了。
“一個城市文化、精神的活態傳承都在戲裏”
大型方言話劇《水街》獲得高度肯定
街坊爭相撫養水街仔。 記者潘章勇 攝
“《水街》的成功演出,是生活的成功,是舞臺藝術的成功,也是演員們感情的成功。”“《水街》不是一部急功近利的作品,有一種毛茸茸的質感,一個城市文化、精神的活態傳承都在戲裏。”由市委、市政府扶持立項,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組織主辦和實施,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演出的大型方言話劇《水街》連續兩晚在南寧劇場演出,街坊們“能幫就幫”的真情故事打動了許多人。
為了進一步提升作品品質,讓這樣一部充滿溫情,講述南寧百姓凡人善舉、反映“能幫就幫”城市精神的藝術作品能“叫得響、得大獎、走市場”,主辦方于9月21日舉行了《水街》專題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以及區市的專家、部分熱心觀眾,圍繞《水街》的主題、時代內涵、劇本結構、語言風格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能幫就幫”提煉得非常棒
●點評人:李春喜(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原主任、著名戲劇理論家)
《水街》的成功演出,是生活的成功,是舞臺藝術的成功,也是演員們感情的成功。舞臺上是生活藝術的表達,《水街》既有歷史,也有自己蘊藏的民風,從細節可以看出百姓的美好品性,“能幫就幫”這個城市精神提煉得非常棒,這部劇讓觀眾對生活充滿信心。
觀劇時我深陷在真實的、濃郁的生活氛圍中,大多數的臺詞不矯情,讓觀眾在一條街上看到自己的生活、命運,歷史變遷。那些被串聯起來的,雖然是零散的,但那就是他們日常平庸而不乏崇高的生活,這些都在説著“能幫就幫”的南寧城市精神,這個表達太棒了,太接地氣了,太是老百姓的了。同時我非常贊成“凡人善舉”這個提煉,通過楊老友、韋牽牛這些普通人的刻畫,出色地表現了這一共同點。演員的出色表現,給這部戲加了很多分。
此外,《水街》在場面轉移、舞臺調度方面做得十分棒,街坊們突然發現王小成奇跡般地站起來的那一場戲處理得特別好,鑼鼓點勝似宏大的交響樂,可以作為舞臺調度的教學範本來研究。舞臺環境營造得非常細心,舞美、燈光、音響等方面也很仔細,屋脊的光、一線天的光色變化很細緻,絲毫沒有偷工減料。歌曲選得很有時代氛圍,連聲音的聽覺感受都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現實主義深刻性走在最前沿
●點評人:樊國賓(中國戲劇出版社社長、著名文藝理論家)
《水街》太好看了,它的偉大已經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我覺得未來的實踐會證明它的巨大價值。
《水街》的現實主義的深刻性已經走到了中國話劇題材的最前沿,將來一定會在話劇史上有地位。《水街》的成功首演,也標誌著邊疆地區有了拷問人性的作品。
在每一個時代,水街街坊們相互幫扶,這種“能幫就幫”的精神很寶貴,特別是在今天的情況下,這種精神更難能可貴。傳統怎麼建立、怎麼延續?《水街》告訴大家,不管時代怎麼殘酷,傳統不能顛覆。
編年方式展示“變”與“不變”
●點評人:黎繼德(《劇本》雜誌主編、著名戲劇理論家)
《水街》就像一封溫柔的情書,又像一束帶著露珠的鮮花,獻給水街人,獻給南寧這片熱土。《水街》的演出超乎想像,原創實踐尤為可貴。
《水街》這部戲有特點,從結構上以編年的方式,展現人物的變化以及不變的精神,並有著對歷史的反思和認識,應該説這部戲對廣西話劇的發展功不可沒。
我不贊同話劇全部用普通話來創作,十分贊成方言話劇,從現場情況看,方言的運用效果非常好。同時,我也了解到,這部劇的演員只有部分是話劇演員,大多數是粵劇、邕劇演員,這個創新也比較好。
《水街》讓人含淚微笑
●點評人:溫大勇(《劇本》雜誌原主編、著名戲劇理論家)
《水街》的首輪演出非常成功。一是藝術的方式宣傳,民風民俗,風土人情,邕城50年的變與不變,這方面的處理應該充分肯定。二是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成功塑造了一批小人物、好人,他們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三是歷史上的悲情場面用喜劇化的方式處理,很有分寸感,因為處理若過了頭就太過於沉重,現在是含淚的微笑。四是全體創作者的情感很投入,令整部戲加分不少。
《水街》表現人情、人性之美
●點評人:吳小鈞(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原主任、著名劇作家)
遠離北京的邊疆城市,捧出了一台表現人情、人性之美的話劇。《水街》沒有回避歷史,反映了50年的歷史變遷,加上小人物的命運,“能幫就幫”的城市精神,令這部戲有很大的可塑性。
我覺得第一場到第三場戲非常好,時代的風雨、城市的精神體現得特別到位,我很喜歡第二場分臘肉的戲,今天的情況下更需要這種精神。第四場到第六場戲,展現了經濟大潮中的小人物命運,即使經濟發展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真實沒有變,並提煉出“能幫就幫”的精神。總之,我覺得很感人,眼睛有股發熱的感覺,因為在今天更需要這樣一種精神,人與人之間的這種“能幫就幫”的精神。
《水街》這部劇有三個“不容易”,一是直面時代、直面共和國的歷史不容易;二是南方的話劇基礎比較差,能排出這樣優秀的話劇不容易;三是結構、群像展覽式、碎片化的表達方式不容易。
城市文化、精神的活態傳承
●點評人:武丹丹(《劇本》雜誌編輯部主任、戲劇理論家)
首演出乎我的意料,編、導、演高度契合,我很喜歡《水街》。這部戲有著筋骨,不是一部急功近利的作品,有一種毛茸茸的質感,是通過主創人員的精心編織而體現出來的。一個城市文化、精神活態的傳承都在戲裏,並得到了非常完整的體現,無論是你看得見的或看不見的,都能感覺到它是活生生的,有溫度,有誠懇,也有善意。
《水街》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而且將來在這個土地上會常演常新,也會走向全國。全劇表現了美好的南寧、美好的家園,是一個接地氣的世外桃源,這體現在《水街》每一個人物的心裏和行動上。這些人物的處理細緻,有煙火氣息,看到他們感到輕鬆、愉悅,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善良、血性、包容,對生活樂觀的精神和對生活的獨特感悟,這是一種智慧,有一種貼近生活的哲學思考。
《水街》接地氣、近人情
●點評人:彭永忠(水街居民)
非常感謝主創人員給我們帶來這部好戲,令水街的品牌又上了一個臺階。這部戲接地氣,老友粉、邕劇唱段、雙孖井井水、豆腐釀、老街街景滿滿的都是老南寧的記憶;這部戲還近人情,水街居民的五味人生得到很好體現,我覺得我們就是像劇中人物那樣講話的。本地表達就是這樣,這才是生活。觀看過程中我很感動,一包紙巾都擦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