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寧記憶系列報道8
南寧交易場:
陪伴百姓60年的“菜籃子”
上世紀80年代初的交易場北大門,如今的大門處。
核心提示
南寧人平時要想淘點便宜的日用品,往往首先想到去交易場找。各大街小巷雜貨舖出售的小商品,很多也都來自交易場。這個有著60多年曆史的老市場,與南寧人的生活緊密相連。
油鹽醬醋、鍋碗瓢盆,代表著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在老南寧眼中,大小商品應有盡有的交易場早已是一種情懷。今年53歲的南寧人覃志華生於斯長于斯,一晃已是年過半百,他這一生幾乎都與交易場相伴,有著太多的感慨。覃志華手頭的這一張張老照片,記錄下了那個年代南寧生活的酸甜苦辣。
因緣際會
最初的黃金10年
7月30日,南寧下著雨,南京路和濟南路上,前來採購商品的市民依然絡繹不絕,市場裏人聲鼎沸。小商品城的樓下停滿了裝卸貨的大小車輛,人們忙前忙後,一刻也不停歇。60多年間,南寧交易場的每一天都是這麼度過的。
現在很多人可能不會想到,這個全市最大型的交易市場在60年前只是一個自發形成的郊區市場,其生命力卻如此旺盛,逐漸成長為南寧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深刻地影響著南寧人的生活。
據覃志華聽父親回憶,剛解放時,交易場的位置還屬於南寧郊區,周邊只有農田和墳地,當時很多農民自發將蔬菜、大米、肉類運到這裡交易,逐漸形成了規模不小的郊區市集。不久,很多因城市擴路而沒了生計的城市攤販,也將攤位搬來了這裡。
1953年,這個郊區市集已經非常熱鬧,每天來採購的市民絡繹不絕。甚至遠在亭子的農民,都不辭辛勞渡江來到這裡賣東西,因為大家都知道這裡能賺錢。考慮到當時南寧市還沒有一個像樣的綜合市場,政府在這裡搭起了圩亭,規劃了道路,建起了市場,並命名為“南寧市農副産品交易市場”。
此後10年,交易場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期,不僅有郊區農民運來的大量農副食品,還有城市攤販銷售的小吃、雜貨,甚至國營企業也在這裡擺起了攤位,經營日用雜貨、大米糧油等等,人們還能在這裡看到江湖藝人表演雜耍、拉二胡,可謂應有盡有,好不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