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屆體操世錦賽時下正在“壯鄉”南寧激烈角逐。看到賽場上的內村航平、拜爾斯、鄧書弟、姚金男……再回首已經離開賽場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楊威、李小鵬、富田洋之、霍爾金娜、道格拉斯,你或許會發現,長期統治體操賽場的選手基本就出自少數幾個國家——中美日俄。
要了解強者之道,我們需要解答幾個問題:體操強國在人才培養上有何妙招?而強強對比在機制上有何異同?孰優孰劣?未來的培養機制又如何優化?首先説一下男子體操“夢之隊”中國,中國體操選手培養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一個“練”字,特點是以國家支援為主,從苗子進入少年體校再到市隊、省隊和國家隊,基本上是國家供應一切,選手的任務就是訓練,訓練水準達標後開始參賽,能進入國家隊的自然是代表國家參賽。全運會上,國家隊隊員再根據出處,代表各省參賽。沒有達到國家隊高度的隊員,主要任務就是代表省或者更低級別的市級賽事比賽。
美國體操隊員的培養機制完全不同,可用一個“玩”字定義。美國人整體熱愛體育,也崇尚體育,每個孩子都要有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體育運動,這是美國的一種文化。體操在歐美是頗受歡迎的運動,很多美國孩子會選擇體操作為自己的體育“修行”項目。美國政府不會承擔他們的訓練費用,美國有幾千傢俬人體操俱樂部,俱樂部以營利為目的,想練體操的孩子自己花錢來玩來練,教練會手把手教授技能。美國隊選拔人才是通過各級比賽公平競爭,強者上位。最終有機會代表美國隊參加奧運會和世錦賽的選手,都是通過當年的全國錦標賽選拔出來的。只有代表國家隊參賽,費用支出才無需自掏腰包,此前的一切費用都由運動員自行承擔。
日本的情況是中西合璧,初期培育實行美國方式,人才選拔和大賽備戰採用中國方式。據日本體操協會的藤井俊明介紹,日本體育機構設立了“國家訓練中心”,其主要目的是服務奧運項目,但不包括已經職業化的足球項目。中心第一個作用是培養各個項目的基層教練,包括體操教練;第二個作用是訓練國家隊隊員。體操和其他奧運項目一樣,各地方設有業餘俱樂部。全日本有超過100家體操俱樂部,喜歡體操的父母送孩子去學習體操。日本家長重視體育,大多喜歡孩子能練習一個奧運項目,強身健體。學體操的孩子大約3-5歲開始訓練,先進地方俱樂部,純是業餘學習,每週一兩次課程,一般都安排在週末。如果教練覺得他們有潛力,再決定是否對他們進行正式訓練。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有潛力的孩子繼續練習體操,也是週末訓練兩天,平時正常上課。只有參加全國或地區青少年體操比賽時,他們才能請假缺課。當然,訓練費用都是由家長自己承擔。
俄羅斯基本繼承了前蘇聯的衣缽,形式上依然是舉國體制,但在蘇聯解體後元氣大傷,已不具備完善的機制。雖然體操水準大不如前,但依靠曾經的底蘊和俄羅斯人對體操的較高認知,依然在體操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整體上已落後中美日一個檔次。俄羅斯體操水準持續滑坡,大量體校關閉,雅典奧運會後的衰退更加明顯。俄羅斯的體育投入較蘇聯時期也大大減少,缺錢所帶來的問題逐漸顯現。國家隊體操館器械老化;選手待遇下降,國家隊選材範圍萎縮;教練水準下降,很多優秀教練出走……目前俄羅斯家長更願意把孩子送去打網球、打冰球和踢足球,願意練體操的人也越來越少。 |